首页 > 国际机票资讯
  • 城市指南——陇南城市介绍
  • 发布日期:2012/12/12 12:10:13
  • 城市简介 
      位置:陇南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东靠陕西省,西邻甘南州和定西地区,南接四川省,北毗天水市。
      面积: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200多万。
      行政区划分:陇南现辖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康县、武都、文县、宕昌等9县。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辨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

      1949年8月,成立甘肃省武都分区,1950—1951年改为武都专区,1958年改为武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地区。

      陇南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区内地形复杂,光热充足,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林地面积1758.36万亩,自然生长的树种多达1300多种,其中珍贵树种52种;境内生息着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20多种;有中药材1200多种;还有银耳、木耳、香菇、猴头、等100多种食用菌及山珍。

      陇南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有铅、锌、锑、铜、锰、金、硅、重晶石等金属、非金属矿34种,矿产地445处。区内水力资源丰富。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约占全省的二分之一。

      陇南山川秀美,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文县洋汤天池烟波茫茫,武都万象洞宽阔幽邃,康县梅园自然保护区茶林碧绿,成县鸡峰山莽莽苍苍,徽县三滩山清水秀,两当张果老洞云雾缭绕,以及西狭颂摩崖、礼县祁山武侯祠、西和仇池国遗址、阴平古道、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是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是观光度假的绝佳去处。

    陇南出港航班查询预订/陇南特价机票

    陇南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全区辖武都、成县、徽县、两当、宕昌、文县、康县、西和、礼县九县,有242个乡镇、3422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回、藏、满、壮等23个民族,总人口266.9万,其中农业人口241.47万。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人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全区按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一是东部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边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植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三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奉区域包括宕昌、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1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

      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区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lO℃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一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lO℃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县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使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以及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病虫害类型、农事活动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如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区,桔柑可以过冬,麦——稻、油——稻一年两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种植早熟、极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则无玉米种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规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谷子绕半山,山川肥地种小麦,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来说,因种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获期也有很大差异。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带来一定困难,但它有利于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历史文化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辩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民国初,陇南各县隶属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肃省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和、文县、康县、成县、礼县、西固(今宕昌县境内)7县,1950年--1951年改为武都专区,1958年武都专区合并于天水专区,1962年又恢复武都专区,1969年改为武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市人民政府。

      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即今西和县,现西和县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纪,即今天水一带,天水市秦安县存有大地湾遗址。到了周朝,陇南的礼县又成了秦国的发样地。秦现祖非子因在礼县养马有功,被周天子朋为“赢”姓,始有秦赢。自秦庄公被封为诸侯之后,秦庄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礼县红河一带建国立郡,其中札县大堡于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先祖的第一陵园一西重陵园和《史记》所载秦人发样地“西犬丘”所在地。东汉建宁年间,成县为李翕、耿勋两位太守树碑立传。在丰泉山鱼窍峡的石壁上镌刻了《西狭颂》、《耿勋碑)。《西狭颂》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伟的书风和“首尾无—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誉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是我国保存不多的汉代书法艺术瑰宝之一。汉末三国鼎立,地处魏蜀交界的陇南成为双方拚杀的重要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绎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西城弄险、挥泪斩马谡、木牛流马运粮草、姜维大战铁笼山等动人故事;魏将邓艾假道宕昌、武都、文县,借阴平古道,长途奔袭无人之地700余里,裹毡滚坡,终于进军成都,“得陇灭蜀”。宋金时期,宋将吴诘、吴麟、吴挺兄弟父子承先继后,驻师陇南,抗击金兵,取得辉煌战绩,与岳飞、韩世忠齐名,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都经过陇南。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宕昌哈达铺修整,通过国民党的旧报纸,得到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重要信息,并据此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使哈达铺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长征胜利的转折点。

    自然资源

      陇南足一处“宝贝的复杂地带”(李四光语),资源丰富,物产独特。一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区内地形复杂,光热充足,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区有林地面积175836万亩,自然生长的树种多达1300多种,其中珍贵树种51种;境内生息着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20

      陇南有中药材1200多种,历史上总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最大出口量占全省90%左右;还有银耳、木耳、香菇、猴头、薇菜、蕨菜等100多种食用菌和山野菜。二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有铅、锌、锑、铜、锰、金、硅、重晶石等金屑、非金屑矿34种,矿产地445处。其中西成铅锌矿带绵延300公里,金属储量近期为1200多万吨,远期为20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矿体。现年产铅锌矿含铅3.08万吨,含锌12.05万吨;锑金属储量为14.9万吨,为我国第二大矿体;黄金储量已探明190吨,远景储量在300吨以上,已探明储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矿床20多处。其中文县阳山金矿探明储量100吨,远景储量200吨以上;礼县的岩金,近期储量27.8吨,远期储量50吨;文县的砂金,年产量占全省40%以上。三是水力资源丰富。区内有嘉陵江、白龙扛、白龙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25万千瓦,可开发量223万千瓦。

    基础设施

    1.交 通

      陇南山大沟深,自古交通闭塞,现有公路均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建的。六十年代,兰州至重庆的国道212线贯通,修建了地与县之间的简易公路。宝成铁路从两当、徽县擦边而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陇南公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投人2.5亿元,2001年投入2.3亿元,2002已落实投资2.25亿元,以江武、江天二级公路的建成为标志,全区公路交通建设从质量、规模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区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山区群众”行路难,过河难,流通难”的问题得缓解。

      截止2001年底,全区242个乡镇通公路240个,占乡镇总数99.2%,通客车的203个,占乡镇总数的83.06%。通油路的46个,占乡镇总数的19%。通汽车的行政村有270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7.4%。通公路的行政村有18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5.6%。通汽车的自然村有8486个,通公路的自然村有4485个,分别占自然村总数的54.8%、29.3%。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411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068公里,占总里程的50.3%;等外公路2045公里,占总里程的49.7%。有国道565公里,省道619公里,县道1686公里,乡道1025公里,专用公路219公里,有路面里程3018公里,占总里程的73%;无路面里程1096公里,占总里程的27%。其中,晴雨通车里程2634公里,占总里程的64%。

      2002年9月江武公路江小、甘高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江武二级公路正式全线贯通,标志着陇南山区从此结束了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国道212线陇南段的改造立项,积极争取兰渝铁路(陇南至广元)的立项建设。今后将全力建设我区“六纵六横”公路主体骨架,实现省道国道达二级,县乡道路上等级,乡乡村村通公路,边远山区通农机的奋斗日标。

    2.电 力

      随着碧口至成县220KV轴变电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陇南电网由末端网分片供电的局面,形成了以碧成220KV输变电工程为中心的陇南骨干电网,并实现了全省南电北调的夙愿。陇南电力局现管辖35KV输电线路551.7公里,变电容量达47.53万KVA。已跨人高电压、大容量电网的行列。除建成碧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外,共架设110千伏输电线路150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951公里,10千伏及0.4千伏输电线路2042公里,乡(镇)、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0.1%、72%、70%。尤其是近两年来,争取国家投资7亿多元,建成了成县至武都、宕昌至岷县两条110输电线路,农网一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农网改造和成县、武都城网改造工程正在积极实施。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依托甘肃南部小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文县安昌河等一批小水电站,特别是投资4.5亿元的文县汉坪咀电站已于2001年正式开工建设。日前正在争取立项建设天水一成县330输变电线路和碧成二回线工程。

    3.通 讯

      通信建设完成了光缆工程,建成丁本地电话网,开通了数字移动通讯,市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0部,手机每百人2.5部,移动通讯正在普及,邮政网络遍布城乡。邮政、电信、移动、联通两年来完成投资2.6亿元,进行了电子汇兑、绿卡联网、光缆建设、宽带接入、电话扩容、通讯基站建设,全区共架设通讯光缆385公里,兴建通讯基地327个。各类电话用户达到15万户,通电话、电视的行政村达到1453个。全区9县全部开通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9.45%和84.11%。

    4.农田水利

      我区人均占有耕地少,山地占90%以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频繁发生,泥石流滑坡严重。近年来,我区田地制宜,兴水改土,集中人财物力,千方百计加快农出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大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长治”四期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通过了国家验收,完成治理面积690平方公里,“五期"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大示范区建设起步良好,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20.37万亩,荒山造林14.33万亩,营造经济林53万亩,种草44万亩,封山育林10.9万亩。

      至2001年底,全区梯田面积累计达到258万亩,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梯田,建成梯田化乡25个,梯田化村277个,涌现出一批规模治理、综合开发的优质工程和示范流域,礼县等县初步建成万亩梯田示范区。

      在水利建设上,以建设灌溉、防汛、供水三大工程体系为目标,“三水并用,六水齐抓”,从1998年开始,连续开展大办水利,蓄、引、提多式并举,促进了水利建设的大发展:“九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9万亩,集雨节灌从无到有,发展节灌面积22.35万亩。到“九五”末,全区有效灌溉、集雨节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67.41万亩、29.95万亩、24.73万亩,建成一批规模化的提灌群、井灌群、集丽节灌群(带)和水利化乡村。2001年,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97万亩,发展集雨节灌5.04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解决了6.8万人和1.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总投资1.9亿元的武都城防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列项实施。

    5.城镇建设

      “九五”以来,陇南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5.2亿元,新建城市道路53公里,新增道路面积99万平方米,硬化道路88万平方米,新建桥梁八座,新增路灯1985盏;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完成拆迁4433户,拆迁面积达49万平方米;供水能力不断扩大,新增日供水能力1.3万吨,自来水普及率88.7%;环卫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52座,新建垃圾填埋场7个,新建城市排水管渠41公里;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9公顷,绿化覆盖宰达3.9%,建设公园16个,开发名胜古迹14处:经过数年建设,全区九个县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市容市貌发生厂巨大变化。村镇建设也有了良好起步,全区启动建设40个小康村,已初步建成20个。成县黄渚镇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百强镇”;徽县江洛镇大力发展运输、餐饮等服务业,镇区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徽县伏镇、礼县盐官镇、宕昌县哈达铺镇、沙湾镇、武都洛塘镇、文县碧口镇、康县阳坝镇、成县小川镇等以市场建设带动其他配套建设,使小城镇综合功能进—步加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今后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地改市”步伐,争取武都撤县设区,成县撤县设市,建设10个省级重点镇,20个地区重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