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机票资讯
  • 城市指南——凉山城市介绍
  • 发布日期:2012/12/10 14:40:18
  • 城市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390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7个县市,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州府所在地西昌市位于成昆铁路中段,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气温l7℃可同春城昆明(平均气温14℃)媲美,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这里纬度低,海拔高,云雾少,污染小,大气浮悬物少,空气透明度高,因而月亮格外晶莹明亮获"月城"之雅称。每当夜幕降临,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皓月当空,月光皎洁,分外媚人。尤以每年冬末初春的早晨,日出东山时,大如银盘的圆月还挂在西边山头,缓缓沉下,日月的光辉交相辉映,山川绚丽,其景美不胜收。凉山是一个古老神密而又闻名遐迩的地方。广大彝族聚居区,民主改革前,这里的社会还处于奴隶制阶段。  
     
      其民俗风情古朴而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令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风、民俗和沪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中国对外开放"窗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国唯一的社会发展形态博物院 ——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在彝海结盟的革命遗址。神奇秀美的螺髻山和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专家和游客。

    凉山出港航班查询预订/凉山特价机票

    凉山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处在东经100°15′~103°53′和北纬26°03′~29°27′之间。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份地区四季不分明,但干温季明显,冬暖夏凉,干季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7℃,日照时数2000~2400小时,日照幅射总量达120~150千卡/平方厘米.年。 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30~306天。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被有关专家誉为“天然的塑料大棚”。全国著名的农学家卢良恕赞称,凉山州“不是海南,胜似海南”。特别是西昌,海拔1500 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 西昌夜月格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又有“月城”之雅称,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航天城。

      凉山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5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1条。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23个内陆淡水湖泊。有多种多样的内陆地下水,其中地下热水资源较多,以温泉形式出露地表的51处,水温在30℃~60℃之间,各温泉总流量每秒110升。

      历史沿革

      凉山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尽管在历史上,凉山地区辖地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今云南昭通),西迄盐井(今四川盐源)。

      凉山人杰地灵。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到过凉山,据《史记》记载,汉代司马迁“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沟通了中央王朝与古邛都国的往来和汉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为汉武帝在凉山设置郡县奠定了基础。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也经过凉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作为元朝特使出巡各地,到达凉山西昌一带,将这里的风土人情载入《马可·波罗行记》。明代状元杨升庵被贬谪云南永昌时,路经凉山,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十万天朝精兵出天京,转战北上,路过凉山,遭清军与当地土司合围,兵败大渡河,成为近代史上的惨烈事件。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下,长征经过凉山,在这里摆脱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历史奇迹,中央政治局还在会理铁厂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实现了北上转移的战略目标,毛泽东由此发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慨叹。

      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广大彝族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奴隶制度和封建的土司制度,等级森严,家支林立,械斗不断。凉山长期处于封闭、愚昧、落后的状态。1950年,凉山终于迎来了解放,1952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后改为州),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实行民主改革,奴隶得到解放,生产有了发展,民族走向团结,这是凉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奴隶制度被彻底摧毁,凉山实现了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飞跃。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凉山彝族代表以《从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飞跃》为题的大会发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会议代表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共同祝贺彝族人民跨时代的伟大进步。

      自然资源

      全州水能全州水能资源总蕴藏量为366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811万千瓦。凉山州沿安宁河两岸地区,是全省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是川西南的“粮仓”。已发现矿产84种,产地1828处。地域辽阔,人文景观遍布各地,而且多民族文化造就的民俗民风浓郁。

      行政区划

      1950年3月西昌解放,年底成立西昌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政务院决定,将西昌专区的大凉山地区划出,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西凉同属西康省。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西、凉改属四川省。1978年 10月,撤销西昌地区,所属米易县、盐边县,划归渡口市(现攀枝花市),其余8个县并入凉山州。1984年4月,峨边县、马边县划归乐山地区。至 1990年底,凉山州辖西昌市、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共17个县 (市)。首府设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