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
旅游风光:车溪.三峡大坝.清江画廊.三游洞. |
宜昌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宜昌城市机场:宜昌三峡机场
城市详细资料: |
地理位置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0.6公里。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 历史沿革 宜昌市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4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陕州,领上述4县,属山南东道。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辖原4县,仍属山南东道。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4县。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4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4县属荆州府。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8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8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年1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年5月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同月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月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8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9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署领导。此时,宜昌专署辖9县1市。1955年7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8县1市。1958年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昌专员公署。1962年6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1978年8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6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 1992年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7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7个县)、2市(枝城市、当阳市)和3区(西陵、伍家岗、点军)。1995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V亭区。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5区5县3市。 经济概貌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连续第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34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54.6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249.92亿元,增长13.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7190元,比上年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0:51.0:35.0转变为13.0:51.0:36.0。 全市完成区域财政总收入147.5亿元,增长3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7亿元,增长21.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2.37亿元,增长31.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0%,低于上年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5.5%,分别低于上年2.5个和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5%,低于上年2.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5.3%,低于上年3.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105.4%,低于上年4.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148.1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粮食播种面积308.5千公顷,增加1.7%,粮食产量149.83万吨,增产2.9%;棉花种植面积18.55千公顷,增加8.1%,产量2.9万吨,增产29.6%;油料种植面积101.74千公顷,增加2.7%,产量22.08万吨,增产3.5%;蔬菜种植面积88.58千公顷,增加7%,产量229.8万吨,增产5.2%;年末果园面积83.59千公顷,增加16.9%,全年园林水果产量118.31万吨,增产22.1%;年末茶园面积29.94千公顷,增加12.6%,全年茶叶产量1.88万吨,增产16.5%。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41千公顷,减少29.3%。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11.5千公顷,下降36.2%。 全年肉类总产量39.81万吨,增长5.4%。出栏生猪450.7万头,增长4.6%; 出栏牛3.56万头,增长15.8%;出栏羊76.28万头,减少3%。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77万吨,增长14.6%。其中养殖产量12.18万吨,增长15.7%。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745个,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2.7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6.05万台。农村用电量4.09亿千瓦时,增长12.9%。地膜覆盖面积44.18千公顷,增长9.1%。 三、工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1.77亿元,增长15%。其中内资企业完成248.87亿元,增长14.1%;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22.90亿元,增长27.9%。轻工业完成61.40亿元,增长35.4%;重工业完成210.37亿元,增长10.4%。轻重工业结构由上年的19.61:80.39转变为22.59:77.41。 规模以上工业部分主要产品产量如下:发电量678.41亿千瓦时,减少3.9%;磷矿石613.06万吨,增长20.1%;三聚磷酸钠19.1万吨,增长10.3%;季戊四醇5.65万吨,增长7.7%;活性干酵母2.38万吨,增长3.8%;白酒1603万升,增长54.8%;丁基橡胶瓶塞33.25亿只,增长67.1%;化成箔2515万平方米,增长4.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4.65亿元,增长25.9%;实现利税总额161.67亿元,增长22.7%;利润115.13亿元,增长26.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1.68,比上年提高11.2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投资287.98亿元,增长3.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39.18亿元,增长23.6%,增幅下降33.4个百分点;农村完成投资35.56亿元,增长109.7%,增幅高于上年69.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基础设施投资7.89亿元,增长353.4%。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0.99亿元,增长57.7%,增幅高于上年4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90.01亿元,下降6.2%,其中工业投资由增长1.9%转为下降3.6%;第三产业投资122.54亿元,增长44.5%,增幅提高15.8个百分点,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7.9%,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96.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商品住宅324.69万平方米,增长19.0%。商品房竣工面积138.69万平方米,增长6.5%;其中商品住宅111.28万平方米,增长1.7%。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含现房和期房)180.2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167.0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0.89亿元,其中商品住宅34.34亿元。商品房空置面积36.3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5.4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24.9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1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8%。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53.3亿元,增长1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8.9亿元,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18.3亿元,增长16.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6亿元,增长14.1%;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4.3亿元,增长9.6%。 六、对外经济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8个,比上年减少10个。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增长10%。 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9亿美元,增长29.4%。其中,出口额4.09亿美元,增长27.9%;进口额1.6亿美元,增长33.5%。五大出口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年,五大出口基地产品共出口31050.7万美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8%。其中:机电产品基地出口7004.4万美元,同比增长39.2%;电子元器件基地出口5940.7万美元,同比增长12.5%;磷化工产品基地出口8686.1万美元,同比增长8.9%;纺织品基地出口4827.7万美元,同比增长38.8%;农产品基地出口4591.8万美元,同比增长51.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51.04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8%;旅客周转量52.39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4.7%。三峡机场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增长19%;货邮行吞吐量5054吨,增长36.4%。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保有量48.45万辆,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0.2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7.7%。在民用汽车中,轿车保有量2.5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1.5%。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电信业务收入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1.04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44.24部/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14.06部/百人。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2.22万户,年末累计达到139.09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3.46万户,增长36.5%。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8.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3%。其中,外国人24.32万人次,增长47.1%。全市旅游外汇收入5319.6万美元,增长37.9%。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01.8万人次,增长4.6%。国内旅游收入60.3亿元,增长12.1%。全市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13.20亿元,比年初增加84.0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8.73亿元,比年初增加44.2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47.39亿元,比年初增加53.66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6.62亿元,比年初增加4675万元。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20家,全年保费收入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9亿元,增长23.7%;寿险保费收入11.69亿元,增长24.6%。全年保险赔款给付支出3.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赔款2.3亿元,寿险业务给付1.23亿元,分别增长21%和25.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1.26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3.94万人,毕业学生0.91万人。年末共有在校研究生718人。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14所,全年招生6.85万人,在校生22.2万人,毕业生8.13万人。普通小学502所,招生2.8万人,在校生20.1万人,毕业生4.3万人。幼儿园326所,在园幼儿5.9万人。 全年共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24个,比上年增加12个。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100件和68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1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书141.6万册。各类文化事业机构1395个,其中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9.50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81%,广播综合覆盖率95.47%。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2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1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11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7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6%,其中执业医师7433人,注册护士5744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8.3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所3065个,年内举办县级运动会38次。在省以上运动竞赛中,全市共获得奖牌172枚,其中金牌58枚,银牌63枚,铜牌51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03.6万人,户籍人口400.23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26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4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155元,增长7.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33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94元,增长12.6%。农村恩格尔系数46.6%,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731元,增长7.7%。 年末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8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76万人。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0.87万人。 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5家,床位1178张,年末在院人数982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平均降水量1030.2毫米,比上年增长1.4%。森林面积1136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3 %。活立木总蓄积量3985万立方米。 全年环保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4.97亿元,比上年增长89.6%。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9155万吨,增长15.7%。全年处理污水量6742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60.55%,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54.8%,比上年提高29.6个百分点。城市绿地逐年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 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肇事、生产安全、火灾死亡事故1677起,比上年增长10.8%;死亡383人,比上年下降5.7%。其中,交通事故972起,死亡280人;生产安全事故94起,死亡101人;火灾事故611起,死亡2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交通运输 宜昌地处我国中西部接合部,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318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等国家重点交通线在此交会,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 宜昌市交通局昨日介绍,铁道部已将宜昌列为全国47个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之一。总投资5亿多元的宜昌东站已开工建设,宜昌南站正在规划之中。交通部首批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宜昌主城区2个一级高速客运站和4个货运站即将开工建设;宜昌至华容一级公路、远安至当阳一级公路、三峡机场专用公路、三峡物流中心主体工程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今年也将陆续建成和开工。同时,香溪河航道二期工程、云池港综合码头等7个水运港航建设新项目,将使宜昌的港航年货运吞吐量提高720万吨。 随着宜昌交通发展“十一五”规划近日经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一幅未来五年宜昌立体交通格局的蓝图已清晰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公路: 构建“四线三环” 根据这一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内,宜昌将加快沪渝、沪蓉国道主干线以及三峡翻坝快速通道建设,基本实现宜昌至周边省会城市高速连接,三峡库区与沪渝高速联网贯通,各县市区经一级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全面对接。 宜昌将重点构架“四线三环”的公路主骨架,即: 国家“7918”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沪渝高速(原称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西段全面通车,沪蓉高速(原称杭兰高速公路)宜昌西段基本建成。 纳入全省“651”骨干公路网规划的老河口至宜昌段公路初步启动。 加快江南翻坝公路建设,启动江北翻坝公路前期工作,打造贯穿三峡工程和宜昌主城区、连通沪渝、沪蓉高速公路的快速环线。 5年间,宜昌将建成高速公路296公里,其中:沪渝高速公路85公里,荆宜高速公路70公里,沪蓉高速公路84公里,三峡江南翻坝公路57公里。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32公里。 除高速公路网外,在5年内,宜昌还将全面建成高等级干线网。依托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江南翻坝公路打造绕城快速通道,拓宽城市骨架。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一级公路上高速公路网,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 全市22条国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快建设省际断头路、县际主要经济断头路、国防公路和过江通道。建设一级公路192公里,改造二级公路413公里,使全市一、二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262公里,国省干线高等级公路比重达100%。 ■水运: 开发“一干二支四库” 未年5年,宜昌建设水运主通道,将主要依托一干(长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库(三峡库区、葛洲坝库区、隔河岩库区和高坝洲库区)进行。 据分析,随着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以及国家重点对长江中上游航段进行整治,长江干线重庆至城陵矶段将由Ⅱ级提高到Ⅰ级航道标准,通航条件大为改善,万吨级船队鄂渝直达的年保证率不低于50%。 宜昌将加快香溪河等三峡库区支流航道建设,加快与清江航运梯级开发相配套的过坝锚地建设,完善通航标志,实施尾水段航道治理,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678公里,其中五级以上航道达到511公里。 加快外贸集装箱港区、三峡库区旅游码头和水陆中转码头建设,启动港口物流中心建设,基本建成集装箱外贸口岸、三峡库区水上旅游客运中心和长江沿线的矿建材料输出中心。 在“十一五”期间,宜昌将重点建设三峡坝区翻坝码头、云池综合码头、三峡库区及两坝一峡旅游码头、田家河港区、枝城港配煤中心等港口基础设施。 ■站场: 打造两个枢纽站 规划提出,加快东山高速客运站、伍家岗客运枢纽中心等枢纽场站建设,改善客运衔接条件,充分发挥城市公交的疏运功能,逐步实现长途客运与市内公共交通在城区周边同台换乘。 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建成中心城区80%以上区域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公交站点、高峰时段候车时间不超过2分钟、公交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郊区至市区1小时内抵达的快速公交服务体系。 新建40个公交候车廊,改造100个公交标准站牌,主要站点增设盲人站牌。人性化设计并深化公交IC卡功能,推行城市消费一卡通。 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的公交停车、工作停车、居住地停车和城郊换乘停车设施,优先建设公共交通城郊停车场和城区立体停车场,使城市公交场站总面积达到12.6万平方米。 ■铁路: 建成两大动脉 加快宜万铁路宜昌段、武宜客运铁路专线建设,形成南北畅连、东西贯通的铁路枢纽格局。新建宜昌东站和点军火车南站,“十一五”期间宜万铁路宜昌段投资约28亿元。建成武宜客运铁路专线宜昌段65公里,投资约40亿元。 加强云池深水港、国道主干线等交通设施的有效衔接,适时启动云池至紫荆岭地方铁路,开辟铁水联运新通道。 在主城区火车站东迁后,适时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轨道设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2020年之前,适时建设中心城区东西向高架轨道工程。 ■航空: 开通国际航班 全面提高三峡机场的服务功能,重点实施航站楼改造、停机坪扩建、跑道延长和进场路建设工程,使停机位由6个增至12个,跑道由2600米延长至3200米,满足B747等大型客机起降,进场路实施四车道扩建,行车时速由40公里/小时提高到80公里/小时。 配套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口岸功能,提高保障能力,达到一类航空口岸标准,尽早开通国际航班。 ■重点交通项目 投资计划安排 规划提出,根据全市公路路网、主枢纽场站及港口航道规划布局,确定宜昌“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主要建设目标是:建设4条高速公路,3条一级公路,3大客货站场,建设两大枢纽港口,密织两个层次路网。具体为: ——建设江南三峡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西段、沪渝高速宜昌西段、荆宜高速公路,构建高速公路主骨架。 ——加快宜华一级公路、远当一级公路、陆渔一级公路建设,形成市域一小时经济圈。 ——建设三峡物流中心、东山高速客运站和伍家岗客运枢纽中心。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云池集装箱综合港区和田家河综合港区。 ——密织以宜昌城区为中心,内畅外连、四通八达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 根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需投资281亿元,其中高速公路 150.3亿元,一级公路23.6亿元,二级公路6.9亿元,农村公路19.4亿元,港口及航道建设7.6亿元,运输枢纽及站场建设1.8亿元,铁路69.8亿元,三峡机场1.7亿元 宜昌城市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区域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随着沪蓉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修建,三峡航运中心的打造,以及其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宜昌将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联运的交通新格局,宜昌将成为中西部结合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地质地貌 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考察了三峡地区地质地貌后,完成《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而成为一代宗师,引起世界地质学界深厚兴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市内的西陵峡。地层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区之一,出露的许多典型地质剖面在中外地质领域享有盛名。李四光教授1924年建立的三峡震旦系剖面,创立了震旦系这一地层单位,为国际地质界所认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地层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齐全,被认为是中国奥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湾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是国际上已知的3个最好的这种剖面之一。宜昌市城区无大断层通过,地壳相对稳定,无孕震构造。据1600多年的记载,城区地震烈度未超过5度。宜昌市位于扬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质构造总的轮廓是,地域内中、北部为黄陵背斜,东边有当阳盆地,西边为秭归盆地,南边为长阳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边为五峰向斜,西北边为神农架背斜,北侧为台缘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角度看,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宜昌市地形比较复杂,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在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县和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山脉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脉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兴山县仙女山海拔2427米,为全市最高峰。山区有许多峡谷,有的雄奇险峻,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有的幽深秀丽,曲折迂回。长江、清江、香溪河、黄柏河流域都有这种峡谷,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低山或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高阶地经长期风化、剥蚀和切割而成,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占总面积的21%,分布在远安、宜都、夷陵的东部和当阳北部。东部平原位于江汉平原西缘,海拔在100米以下,枝江的杨林湖海拔35米,为全市的最低点。占总面积的10%,分布在枝江、当阳东南部、城区东南部和宜都、远安沿长江、清江下游两岸、沮漳河流域谷地两侧。此外,全市岩溶地形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长阳、兴山秭归、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种多样,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异、水秀,是旅游的好地方。 行政区划 宜昌市现辖5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5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共有25个乡、62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 气候特征 2005年,宜昌市年平均气温偏高,总降水量和雨日明显偏少,日照时数明显偏少。冬季连续19年的暖冬中断,气温明显偏低,持续时间长;雪日多,强雨雪天气集中,雨雪量显著偏多;冰冻、冰雹、雷击多种天气灾害并发。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平均气温2.9℃~5.5℃,比历史同期偏低0.8℃~1.7℃。冬季雨雪量,除西部山区略偏少外,其余各地52毫米~100毫米,偏多3~6成。春季气温变化大,3月中旬寒潮暴雪,4月下旬气温显著偏高,降水明显偏少,春末夏初大部分地方出现旱情。春季平均气温15.2℃~18.1℃,偏高1℃~2℃,总雨量116毫米~331毫米,偏少2~6成。3月10~12日大部分地方出现寒潮暴雪,48小时平均气温下降14℃左右,大部分地方极端最低气温0℃以下。宜昌城区最低气温-0.6℃,夷陵区、秭归、当阳、远安、枝江、长阳出现暴雪,其余地区出现大到暴雪,过程雨雪量10毫米~25毫米。为历史同期罕见。4月平均气温16.9℃~20.5℃,比历史同期偏高2℃~4℃。宜昌城区4月平均气温仅次于2004年4月,居历史同月第二位;4月最高气温26.8℃,居历史同月第一位。全市上旬偏高2℃~4℃,中旬偏高1℃~2℃,下旬偏高4.0℃~5.7℃。下旬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在22℃以上,24~30日最高气温30℃以上。按通常区分四季的气温标准,夏季提前来临。5月,全市气温偏高,总降水量偏少,雨日偏多,降水过程较多,以小雨、小到中雨过程为主,日照偏少。初夏雨量雨日偏少,旱情严重;盛夏区域性降水过程增多,旱情解除;立秋后阴雨日较多,气温明显偏低,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夏季平均气温24.5℃~27.6℃,偏高0.4℃~1.0℃,总雨量342毫米~689毫米,南部偏少1~3成。6月中旬到7月上旬晴热少雨,出现异常“空梅”现象,特别是下旬平均气温偏高3℃~4℃,6月22~24日、7月1~5日连续几天极端最高气温在37℃以上。7月8~10日,全市范围出现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雨量东部76毫米~91毫米,西部105毫米~173毫米。8月气温明显偏低,总雨量偏多,中旬末到下旬初,出现9天左右的盛夏低温连阴雨天气。入秋以来,宜昌市气温偏高,总降水偏少,天气比较干燥。 主要气候特点:一是冬冷现象明显,中断了自1986年以来的持续暖冬。冬季(1~2月)气温明显偏低,雨雪量偏多,2月上中旬出现明显雨雪、低温、冰冻灾害。与1964年、1969年、1974年、1984年冷冬相似,是1986年以来冬季气温最低的一年。二是春季气温变化剧烈。3月11~12日出现暴雪、寒潮天气过程,48小时日平均气温下降幅度达15.4℃,其强度居历史同期第一。4月上旬气温突增,极端最高气温达31℃~33℃,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高记录。三是强对流天气来得早,局地突发性天气时有发生。2~9月,共出现20次暴雨,10次局地冰雹,12次局地大风、4次雷雨大风、3次冰雹大风。四是全市范围降水总量偏少。3~7月初全市大部分地方总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少4~9成(仅五峰偏少2成)。五是出现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7月9~10日出现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9日8时至11日8时过程降水70毫米~147毫米,秭归、三峡坝区、市城区、五峰、夷陵区、长阳雨量在100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全年平均气温半高山五峰为14.8℃,其余各地区为16.5℃~17.4℃,一致偏高0.2℃~0.8℃。从时间分布看,全年有2月下旬到3月上旬、3月下旬到7月中旬、9月中旬到10月上旬、11月4个气温偏高时段。其中3月下旬到7月中旬连续11旬气温偏高,属历史罕见。全年有1月下旬到2月中旬、8月中下旬、12月上中旬3个气温偏低时段。 年降雨量及雨日:全年降雨量727毫米~1264毫米,普遍偏少2~4成。全年总雨日为111~149天,普遍偏少10~21天。暴雨日数1~4天,宜都暴雨日数最多,为4天,其他地区1~3天。2月中旬、7上旬、7月下旬到8月下旬、9月中旬和10月中旬降水量明显偏多;4月中旬到6月下旬、9月下旬到10月上旬、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11月下旬12月下旬降水明显偏少 年日照时数:全年日照时数为1261~1745小时,普遍偏少50~320小时。1月上旬到2月中旬、5月上旬到6上旬、7月下旬到9月上旬日照时数明显偏少。3月上旬、4月、9月中旬日照时数偏多。 年极端最高气温:全市各地年极端最高气温36.8℃~40.8℃,出现在7月初。 年极端最低气温:全市各地年极端最低气温-6.2℃~-3.1℃,出现在12月18日。 大风日数:枝江市出现2次大风,宜昌城区、当阳市、秭归、五峰、远安出现1次大风。 冰雹日数:4~9月,兴山、秭归、夷陵、远安、宜昌城区等地共出现冰雹10次左右,兴山、五峰、夷陵出现3次或3次以上。 土地人口 【土 地】 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农用地184917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11%;建设用地113148.93公顷,占5.3%;未利用地160376.6公顷,占7.59%。农用地中,耕地352783.67公顷,园地88670.53公顷,林地1280580.93公顷,牧草地3110.52公顷,农田水利等其他农用地124029.54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2663.8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915.3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2569.67公顷。 【人 口】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3987782人,比2004年3985165人增加2617人,增长率0.07%。总人口中,男性为2052951人,占51.48%;女性为1934831人,占48.52%,性别比为100∶106。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99299户,比2004年总户数1368366户增加30933户,增长率2.21%,平均每户人数为3人。2005年,全市出生24085人,出生率为6.04‰,比2004年26739人下降0.67‰;死亡20932人,死亡率为5.25‰,比2004年24562人下降0.91‰;自然增长人口3153人,自然增长率为0.79‰,比2004年0.55‰增加0.24‰。 全市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数,出现自然负增长。远安县死亡人数多于出生人口525人,秭归县死亡人数多于出生人口254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死亡人数多于出生人口133人,枝江市死亡人数多于出生人口324人。二是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主要是参军入伍、学生外出读书迁出,而回乡入户的人数极少。远安县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635人,秭归县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1455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2149人,当阳市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2917人,枝江市迁出人数大于迁入人数1366人;三是移民外迁,兴山整地、退耕还林共迁出60户226人,主要迁往重庆市、湖北省监利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