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
旅游景点:蜀南竹海.兴文石林. 金秋湖. 大雪山.七彩飞瀑.翡翠长廊.忘忧谷.石海.第一大漏斗.寿山湖.泉叠瀑.飞雾洞.老君山.老君山(老君山原始森林.老君山中华猕猴).石城山森林公园.筠连岩溶. |
宜宾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宜宾城市机场:宜宾莱坝机场
城市详细资料: |
历史特点 (1)宜宾是中国西南开发较早的城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87年历史。 (2)宜宾是中国西南云、贵、川、藏、渝最早设立县以上行政机构——郡的几个城市之一。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宜宾城已成为犍为郡郡治所在,至今已2091年。此后,且有1400多年时间长期为郡、州、路、府、专、区、省辖市治所驻地。 (3)宜宾自古以来即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开拓、经营西南的战略要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为多次农民起义、民主革命斗争异常重视和争夺的战略孔道。(4)宜宾是四川省内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城市之一,1926年1月即成立了中共宜宾特支。1935年2月,长征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国工农红军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川南游击纵队,转战于今宜宾市南部兴文、江安、长宁、珙县、筠连等地,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和四川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地理位置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地跨北纬27°50′~29°16′、东经103°36′~105° 20′之间。市境东邻泸州市,南接云南昭通市,西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靠自贡市,东西最大横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0.4千米,全市幅员面积13283平方千米。宜宾自古处于巴、蜀、滇、夜郎等部族王国往还的冲要之地,“负山濒江,地势险阻”;秦、汉时已为中原王朝开发经略“南中”的咽喉要隘,为“五尺道”、“南夷道”起点;隋、唐时再筑“石门道”,“南通元诏”,“当舟车之冲,冠盖往来相望”;宋时号为“上州”,“勾挂二江,抚有蛮僚”;明、清时“水陆交会,贸易四达”,被誉为“西南半壁古戎州”;当代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区位交通优势】 宜宾城在宜宾市境中部偏北,处于金沙江、岷江河口段与长江正流起始段交汇处。城区海拔为290±10米,中心在北纬28°47′与东经104°36′之交。自古擅舟楫之利,“南控滇黔”,北接巴蜀腹地;沿金沙江、石门江可达云南绥江、盐津滩头;溯岷江而上,可达乐山、成都;取道南广河,为深入黔中捷径;顺长江而下,经重庆、宜昌、武汉、南京、镇江能直达上海。由于地处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交通冲要,乃宜珙铁路与内昆铁路接轨之地,成为西南半壁,四川攀西、贵州六盘水、重庆三个经济区相互联系的纽带,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的交通枢纽。至2005年末,全市村道以上公路里程4514千米。其中,四级及以上公路 2522千米,当年新铺水泥路83.4千米,高速公路直驶成都、重庆。宜宾城西北的二级机场(4C级),先后开通了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重庆、贵阳、北海、海口等城市的航线。宜宾是四川省内以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著称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正着力把宜宾建成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次区域中心和川滇黔结合部战略枢纽。 【建成区与道、路、街、巷】 宜宾城由3大片区10个组团构成,包括:翠屏片区4个组团旧城、天柏、中坝、菜坝;南广片区4个组团南岸东区、南岸西区、赵场、盐坪坝;江北片区2个组团旧州和白沙。解放后,由于金、岷、长三江之上先后7桥飞架,旧城已与南岸、江北连为一片。2005年,按城区总体规划的范畴统计,建成区面积达46平方千米,全城街巷经过调整合并后为328条。 【地形】 宜宾市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西部为大小凉山余绪,中有市境最高点,海拔2008.7米的屏山县五指山主峰老君山;南部为四川盆地盆舷带,即云贵高原北坡,中有海拔1795.1米的兴文县仙峰山,海拔1777.2米的筠连县大雪山等;东北部为华莹山余脉所在,宜宾城附近之七星山、龙头山、观斗山分别分布于此区域;东南侧属四川盆地东岭谷区,市境最低点,海拔236.3米的江安县金山寺附近长江河床在此区内;西北侧属盆中方山丘陵区,其大部皆为宜宾县属地。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市境内海拔500米~2000米的中低山地占 46.6%,丘陵占45.3%,平坝仅占8.1%。 【水系】 金沙江、岷江、长江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南广河、长宁河、横江河、西宁河、黄沙河、越溪河、箭板河、宋江河、古宋河等9条中等河流流域面积均在500平方千米以上。另有21条河流流域面积为100平方千米~500平方千米,有23条小河流域面积为5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三江的支流、溪河或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作不对称的南多北少状河网分布,南部支流多发源于崇山峻岭,故滩多水急;北部支流多发源流经丘陵,故水势平缓,岸势开阔。 (市地方志办) 【气候】 2005年属中等偏差的农业气候年景。其四季气候特点是:春季气温偏高,夏冬气温偏低,秋季接近常年。年平均气温17.7~18.7℃,比常年偏高 0.1~0.6℃,总积温6377~6688℃。从2004年12月21日到2005年2月1日,全市平均气温在多年平均值以下;1月2日全市普遍出现霜冻,兴文、筠连和南部山区降了雨夹雪。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出现在2月24日,比2004年推迟11天,比正常年份提早9天。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0℃的初日出现在10月13日,比正常年份推迟34天,比2004年推迟13天。秋季气温有利于晚秋生产。 降雨。全市总降雨量1049毫米~1371毫米。除筠连降雨正常,宜宾县偏多60%外,其余区县比常年偏多10%~30%。全市共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4次,并集中出现在7月份。 日照时数711~1050小时。宜宾县、筠连略偏多,翠屏区、南溪、高县、长宁比常年偏少10%~30%,其余县区接近常年。 全市在2005年出现的极端天气。4月8日,出现多年少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雨,并伴有5~6级阵性大风,其中南溪、珙县雨量达到暴雨,局部地方风力达到10级;除翠屏区、南溪县外,8个县下了冰雹,灾害涉及到153个乡镇,受灾人口118.36万人。连阴雨开始于5月中旬后期,特别是7月 18~25日连续8天,气温一直维持在22℃以下,5月下旬各区县的阴雨日9~11天。 【植被】 市境原始植被现存很少,仅屏山老君山、兴文仙峰山、筠连大雪山等地残存,绝大部分为原始植被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与人工植被。境内亚热带次生性常绿针叶林植被分布较广,竹林为一大特色。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38%。市境可分三大植被区:(1)屏山黄茅埂东侧植被区。主要包括屏山县新市、中都、龙华及宜宾县商州等区域,此区山体高大,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种类丰富。(2)娄山关北侧西端植被区。主要包括筠连、珙县、兴文等县全部和高县大部及屏山、宜宾、长宁、江安等县部分地域。此区以山地、深丘地貌为主,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带则以低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为多;在低矮河谷区,常见喜温湿的亚热带南部植被群落。(3)长江上游低山丘陵植被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南溪县及江安、长宁、宜宾、高县等县部分地域,植被类型以竹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及亚热带灌丛、草丛为主。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全市每平方千米年自产水61.45万立方米,加上境内各河流水量,全市年拥有总水量2428.4亿立方米,人平年占有水量为4.68万立方米。但市境地下水总量仅9.67亿立方米,年平每平方千米仅3.1万立方米至15.8万立方米,属较贫乏区。2000年勘查,宜宾南岸由于部分单位未合理使用地下水,已出现某些问题。全市水能以三江流域境内段为主。金沙江水能理论储量为157.2万千瓦,岷江91.7万千瓦,长江214.4万千瓦。其余积雨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小河流102条,水能储量62.9万千瓦。 【植被】 宜宾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因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保存较少,多数已演变成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类有山毛榉科、山茶科、樟科、槭树科、漆树科、大戟科、蔷薇科、木兰科类等。此外,市内还分布着一些古老树种如珙桐、槭树、连香树、银杏、桫椤等。现有的原始森林植被及天然次生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屏山县、宜宾县、珙县等县内交通闭塞的山区。据1981年至198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初步查明全市有乔灌木86科205属435种,竹类有13属59种,仅蜀南竹海即有成片竹林4700公顷。属国家或省级保护的树种有23种,其中一级4种:珙桐、光叶珙桐、银杏、伯乐树,二级15种:桫椤、杜仲、连香树、水青树、梓叶槭、鹅掌秋、香果树、油樟、润楠、楠木、红豆树、厚朴、红椿、岷江柏木、苏铁,三级4种:川桂皮、化香树、鹅耳枥、罗汉竹。全市现保存各类名木古树 1065株,其中树龄在4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25株;100~400年的二级古树926株。有水果155种,茶11种,桑47种,药用植物1700多种,其中中药材247种,香料植物329种,油脂植物、淀粉植物10余种。农作物465个品种。 【动物】 2005年全市有脊椎动物资源近700种。其中,兽类8目、23科、70种;鸟类16目、46科、306种;爬行类2目、9科、34种;两栖类2目、7 科、29种;鱼类16科、89属、151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52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四川山鹧鸪、黑颈鹤、豹、云豹、林麝、中华鲟、白鲟、达氏鲟8种;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酋猴、猕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岩羊、斑羚、红腹角雉、苍鹰、红脚隼、白腹锦鸡、血雉、大鲵、胭脂鱼等44种。 历史沿革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先秦时,主体居民为僰人。有说战国时秦灭蜀(前316年)后,已属蜀郡;史籍则载系战国后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后方纳入蜀郡范畴。宜宾始置之县级政权僰道有说建于秦、有说建于西汉。僰道设县后,今市境大部已纳入其范围。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县属犍为郡,至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移治僰道,今宜宾城已成为郡、县同治之所。历西汉、东汉,今市境大部均在犍为郡僰道县境内。西晋永嘉五年(302年)后,犍为郡、僰道县短期荒废,僚人大批入蜀,占据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铁讨定占据此地的“夷僚”,于今宜宾城设戎州。北周时,宜宾城戎州仍置,另新设外江县。至隋,外江县复名僰道县,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方改为宜宾县。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县、屏山县曾分属泸州及越嶲郡、马湖路、马湖府外,大部属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起,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国18 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宾,辖有除屏山县(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外的今市属各区县地。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950年1月设川南行署区宜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改称宜宾区专员公署。 1952年9月,为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1954年称宜宾专员公署。 1957年3月,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属10区县地域已归属宜宾版图。1960年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有2市16县。1978年4月,宜宾专员公署改称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同时,隆昌县由宜宾地区划归内江地区。1983年3月,富顺县由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至1985年5月,宜宾地区行署辖有1市9县。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1997年2月,宜宾市人民政府成立。宜宾市辖有1区9县,至2005年辖地相沿未再变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