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同时又是一个待开发的地区。这里有众多的资源、丰饶的物产、广阔的土地和优质廉价的劳动力,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全市总面积 2 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的七分之一,总人口 336.5 万。市区面积 36 平方公里,人口 42.84 万。 朝阳是一座历史名城,自西汉起就设置了郡县,朝阳古代文化源远流长,“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 10 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境内牛河梁遗址,证明这里早在 5000 年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多年。近年来,在朝阳境内发现的鸟化石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大量发现的一亿三千万年前的鸟化石,填补了世界生物进化研究的一项空白,它证明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鸟类的祖先是在中国,在辽西的朝阳。朝阳人杰地灵,数以百计的宝塔古刹点缀着山河大地,使朝阳充满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二、丰富的资源
朝阳资源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开发潜力大的特点。目前,境内已发现有益矿藏 53 种,产地 570 余处,已探明储量占全省的 70% ,其中锰储量居东北之首,钼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入大黄金主产区之一;膨润土、大理石等储量大、品质好,具有良好开发前景。 朝阳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是全省棉、油、杂粮的重点产区。棉花和杂粮产量居全省第一,油料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有大量的畜产品资源,猪、牛、羊、鹅、鸭的饲养量相当可观;羊毛、蜂蜜、皮革产量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果品资源十分丰富,为全省第二大果品产区;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的独特气候,使朝阳的果产品质量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干果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杏仁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年产量在全省居首位。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此外,朝阳还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且具有吃苦耐劳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经受了国际市场的锻炼,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三、雄厚的经济基础
农业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形成了冶金、煤炭、轻工、机械、电子、建材、纺织、化工、医药、食品饮料、造纸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 300 多种,主要产品有钢和钢材、轮胎、柴油机、汽车、装载机、建材机械、药品、煤炭、机制纸、电子元件、棉布、食品等。出口产品已发展到 14 大类 160 多个品种,远销欧、亚、美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
境内 10 条国省干道、 6 条铁路纵横交错,铁路客货运输十分方便。高速公路乘车 4 小时即可抵达北京、 40 分钟到锦州笔架山港。朝阳机场可以起降中型客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大缩小了朝阳与海内外交往的时空差。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可以使往来客商随时、随地与世界每一个角落沟通。朝阳市区是全市的中心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设施完备,保障率高。位于市郊的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各项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俱全,具备了良好的投资建设条件。
五、优惠的投资政策和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
为鼓励更多的海内外客商来朝阳投资置业,朝阳制定了优惠的投资政策;对市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项目在建期间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购并我市国有企业的项目实行价格优惠和付款方式优惠;为域外投资者提供优惠的用地条件;对域外投资企业给于科技资金扶持;对引进外商投资的中介人员予以奖励。为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朝阳建立和完善了高效的服务体系,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都可在中心一资办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安商、富商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以优质服务来改善投资环境已民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日常工作。朝阳这片投资的热土,正以崭新的面貌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置业。
历史文化
朝阳的历史文化在辽宁省以至于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北部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和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灰烬层表明,当时的远古人类在这里已经从事狩猎、采集并用火熟食,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今建平县发现的古人类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大地上出现了与现代人体制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 据1979年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生活在朝阳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迈入人类文明社会的门坎,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首的玉器看,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文明水准。朝阳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有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朝阳古称塞外辽西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通往东北的古代交通要衢,历史民族活动方面处于中原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互相交流及融合发展的纽带地区,因此中原历代王朝都在此设边关重镇,而东北各族入主中原时也要把这里作为必争之地,使朝阳成为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被称为“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与东北各族往来的枢纽”,也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各族继续统一和推行封建制度的前沿阵地。根据战争的需要,还开通了中原到辽西的营州古道,从营州可到辽东、朝鲜、日本,使营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交替繁荣的局面。而辽西营州也成为盛唐文学经常描写的边塞题材之一。 辽金元时期,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族于中国北方迭起兴盛时期,而地处辽西的朝阳地区,也成为这些北方民族与中原两宋王朝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明清时期,朝阳仍为重要建置之地。清朝时,朝阳为清帝东巡的要路驻跸之所,也是清政府借地养民屯兵蓄锐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曾从朝阳调集蒙古骑兵开赴沿海口岸驻防。尽管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朝阳作为塞外战略要地的作用也相应转移,但历史上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事实,却使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永存史册。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地 朝阳在历史上是中原各族与东北各民族交流的纽带地区。隋唐时期,朝阳是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曾在朝阳境内居住的民族有契丹、突厥、室韦、奚族等。由于隋唐多次大规模东征高句丽,中原汉族随之大量涌入定居。 辽金元时期,北方三大族系——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兴盛发展,都将辽西作为重要基地,因此地处辽西的朝阳在当时也处于一个多民族交替融合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明清时期,朝阳辟有蒙古王公封地,因此居住着大量蒙古族。这时期中原汉族因移民垦荒也大量迁入,且渐居多数。清代以后,由于民族分布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迁移事件,民族分布状况趋于稳定,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朝阳民族分布的基础。 丰富的文物古迹 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流源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人类居住遗址在朝阳分布广泛,各个时期均有遗存发现,计有4000多处,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为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居住址,这是与北京周口店人文化相一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随着代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的城镇的兴起,古代建筑迅速发展,寺庙和古塔遍布城乡。朝阳较早的寺庙可追溯到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这种祭祀建筑为古人祭奠祖先和天地所用。朝阳现存古塔址22处,多为辽代所建,著名遗存古塔有朝阳城内的南塔、北塔、城东凤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古塔造形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朝阳现存古代寺观址142处,其中辽金元时期的22处、明清时期118处,近现代2处。著名的寺庙宫观有佑顺寺、惠宁寺、万祥寺、天成观、玉清宫等。朝阳还发现古代石桥2座,其中凌源天盛号金代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发现冶炼址4处,最早的一处为春秋时期。发现窑址20处,以辽金元时期陶瓷砖瓦窑居多。发现古墓葬410处,各时期均有遗存。 朝阳市境内出土文物数万件,计总量约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文物珍品尤多。陶瓷类文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金器类文物以商周青铜器最为著名,石玉类文物极为广泛,书画类文物在晋代、辽代及元代壁画墓中多有发现。所有这些蕴藏于朝阳这片被称为“神秘土地”上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巨大的历史财富,将日益显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历代社会变革中,朝阳人民都以坚苦卓绝的精神推动了历史发展,特别是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朝阳人民以英勇的斗争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清朝末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阳人民,不堪屈辱,不畏强暴,同封建王朝、官府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1836年至1911年的70多年间,朝阳地区爆发了十几起规模较大的民众武装起义。1861年,朝阳县李风奎率部分挖金工人和破产农民起义攻入县城,连破凌源、赤峰,震惊清廷。1900年,朝阳县铧子沟邓莱峰为反抗外国传教士的侵略压迫,组织了联庄会并成立了“抗洋会社”民众武装,与外国侵略者和腐败的清政府军队进行浴血奋战,最后英勇就义。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苛捐杂税重重盘剥百姓,1915年至1917年间,朝阳地区连续发生了建平侯文广、朝阳赵子馥、北票高振英等领导的大规模武装抗捐斗争。1922年,凌源县张明久领导的武装抗捐斗争持续8年之久。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朝阳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特别是1925年中共热和工委建立后,以热察绥早期党的领导人陈镜湖为首的共产党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使朝阳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有了迅速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强占东北,朝阳人民不畏强暴投入了抗日救国的人民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侵占热和的进程中,首先受到了辽西抗日义勇军的沉重打击。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北票的兰天林部、朝阳的刘振东部、喀左的李天德部和郭文连部、建平的高体乾部等抗日武装,如尖刀直插敌人心腹。朝阳县石明信沟人民屡遭洗劫英勇不屈,坚守故土不容侵犯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朝阳再度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战场。战斗在朝阳地区的党政军民与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进行了浴血奋战,为解放朝阳、解放全中国创造了不朽的英雄业绩。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进程中,朝阳地区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出生于建平的陈镜湖,是从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时即已参加革命的早期共产党员,曾任内蒙古特委书记等职,为抗日救国献身而被称为革命先驱。出生于朝阳县的赵尚志烈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优秀将领,他智勇杀敌,令敌闻风丧胆,名震四方,被誉为“北国雄狮”。出生于朝阳县的刘桂伍烈士,在西安事变中为抗日救国荣立“捉蒋”首功,后奋战抗日疆场壮烈牺牲,成为全国人民敬佩的英雄。此外,出生于朝阳县的孟广忠、出生于建平的张耀华、出生于凌源的马瑞馥、出生于喀左的莫德、杜根德、出生于北票的张振堂等革命先烈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英勇献身,他们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 朝阳的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的特点,形式纷繁,历史久远。 古老传统的泥塑、石刻、木雕艺术一直在朝阳流传,并有新的发展。民间艺术巧匠在复修佑顺寺、惠宁寺、天成观等工程中,显示了古老绝技,其雕刻之精胜过往昔。民间雕刻、泥塑既继承了民间传统,又增添了新的科学技法。 刺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朝阳民间刺绣,据考古发掘,于唐、辽、金已形成了独特风格。朝阳民间刺绣以服装、枕套、台布、门帘、鞋袜等日用品为主体,内容分为花、草、鱼、虫等门类,技法细密,色彩鲜艳,典丽端庄。 朝阳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宋代。民间剪纸内容广泛,以民间剪纸艺人自选题材为主,以传统题材最有特色,历史传说、神话和戏曲剪纸也颇有佳作。朝阳的剪纸艺术融化“冀”、“鲁”简练淳厚的韵味,又汇集江南明快、纤巧的情致,染上朝阳的山水风光,形成了独特风格。 朝阳的表演艺术不断发展。京剧于清朝末年传入朝阳地区;二人转艺术也于清末传入朝阳地区,成为朝阳地区主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朝阳的评剧艺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话剧艺术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朝阳地区。朝阳的传统戏曲有着广泛的影响。到60年代,朝阳的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辽西的山里红派。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成长起了山里红派作者群。在戏曲革新方面,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突出了辽西山里红派的艺术特征,从剧作到演出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皮影戏源于冀中,在朝阳民间流传历史久远,形成音调高亢、柔美、风趣活泼的风格。如今的皮影扩大了幕面、改进了灯光,利用种种现代手段,把神话故事表演得异常精彩。 朝阳的民间文学底蕴丰厚。在多民族的朝阳,民间神话传说犹如绚丽的珍珠,让人挖掘不尽、采撷不完。这块浸透着古国文明的大地也哺育出了文坛上的几位杰出人物。1837年出生于北票下府的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著述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文史巨著,被称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出生于凌源万元店的蒙古族风俗学家、思想家罗布桑却丹,于民国初年著作的《蒙古风俗鉴》被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1847年出生于建昌的画家张 晋,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国画,艺术造诣高深,流传很广。这三位名家被称为朝阳文坛“三杰”。在现代文坛上,以玛拉沁夫、胡景芳为代表的朝阳籍作家也占有一席之地。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朝阳市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1969914.36公顷。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分类;农用地1315366.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8%。其中,耕地面积476739.7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6.2%,占土地总面积的24.2%;园地面积64827.9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9%,占土地总面积的3.3%;林地面积633677.0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8.2%,占土地总面积的32.2%;牧草地面积122742.6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9.3%,占土地总布告6.2%;水面面积17378.9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3%,占土地总积的5.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80529.1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5.6%,占土地总面积的4.1%;交通用地面积23266.8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1.9%,占土地总面积的1.2%;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668.5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5%,占土地面积的0.1%。未利用土地面积548083.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 本市地土自然类型多样,山财、丘陵、岗地、川地、平地交错分布,土地利用类型亦是多元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主要用地相对数量多。土地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3.14%,居全省之首。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11.5%,园地面积占全省园地面积的9.7%,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2%,均居全省第三位。全市人均土地0.59公顷,其中人均耕地0.14公顷,我均园地0.019公顷,人均林地0.19公顷,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用地比重大,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66.8%,形成以耕地、林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区及大小凌河两岸的阶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0%;园地主要分布在西南总、中南部低山区,占全市园地面积的80%;牧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占全市牧草地面积的50%;林地的区域分布虽然不很明显,但以努、鲁儿虎山一带面积较大。 三、山地多、平地少、质量贫瘠。全市山地占72%,其中,耕地坡度小于2度的只占耕地面积的32%,耕地支离破碎,100亩以上的地块只占35%,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足,平均粮食单产200公斤左右。园地无水源保证,单位面积产量不足150公斤。林地立地条件差,树木发育缓慢,林相残破,郁闭度低。牧草地植被稀疏矮小,退化严重,有的已为不毛之地。未利用地沟壑纵横,岩石裸露,土地生态系统平衡能力脆弱,有近70%的土地面积水土流失严重。 四、土地后备资源宣足,利用难度较大。全市现有27.8%的土地未开发利用,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有453718.90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82.7%。但由于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及开发条件的限制,这些土地在短期内开发利用相当困难。
二、矿产资源 朝阳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现已了现各类有益矿产53种,矿产地830多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6种。有些矿种如金、钼、锰、磷、石灰石、膨润土、硅石、珍珠岩、粘土、含钾岩石等为省内优势矿种;硅灰石、紫砂、镍为境内首次发现;铁、煤、油页岩、白云岩、沸石、萤石、玄武岩、辉绿岩、花岗岩等在省内占有主要位置。此外,尚有许多矿种如铜、铬、钨、银、铅、锌、铂、钯、石棉、泥炭、理石、地下热水、矿泉水等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本市的矿产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矿产品种比较齐全。已发现的有益矿产种类占全国已发现的有益矿产种类的45%,占全省总数的61%,发展现代工业所需的要主矿产如铁、锰、金、钼、镍、煤、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磷等基本齐全,尤其是钢铁冶金工业所需要的铁矿石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品种俱全。 二、部分矿产储量丰富。锰矿储量占全省总量的99.2%,有东北地区惟一大型锰矿床;钼矿储量占全省总量的21.38%,全储量占全省总量的16.8%,均列全省第二位;石棉是全省两大产区之一;铁矿储量和规模仅居鞍山、本溪、辽阳之后,列全省第四位;多数非金属矿产规模较大、储量丰富,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5亿我吨,膨润土3400多万号召,珍珠岩1800万号吨,硅石5亿多吨,在省内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矿点多、分布广。不仅有规模较大、储量较丰富的大矿床,而且还有众多的规模较小、零星分布的小矿床、小矿点。如铁矿,既有储量上亿吨的大型保国铁矿床,又能遍布5个县(市)的140余处中、小矿床(点);金矿(点)有110多处,也遍及全市,适合于各种规模开发。 四、矿床(点)埋藏条件好。主要矿种如铁、锰、石灰石、白云岩、膨润土、硅石、珍珠岩、沸石等矿体(层)走向长、厚度大、质量较好、矿床构造简单、矿石成分均一、易采易选、便于开发利用。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朝阳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2006年4月1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辽宁省调整朝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6]9号):一、同意将北票市桃花吐镇、朝阳县孙家湾乡和柳城镇四家子村划归朝阳市双塔区管辖。二、将朝阳市双塔区站南街道八里堡村、朝阳县大平房镇和联合乡划归朝阳市龙城区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