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
称“黑水”,又叫“羌塘”,藏语意是“北方草原”, 为北方广阔的平原。地处西藏北部,它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长约2400公里,宽约700公里,面积达六十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面积二分之一,为西藏北部重镇。可利用草原面积1800万亩。总人口6.7万。辖1个镇,1个区,19个乡,267个居民委员会。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以后,在那曲建立了藏北高原的第一个宗—坎囊宗,并隶属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管辖。1942年噶厦政府设立绦恰基巧,管辖藏北牧区和拉萨以北的一个宗,那曲宗(坎囊宗)即为其中之一。1956年10月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那曲设立基巧办事处,那曲宗隶属那曲基巧办事处管辖。1959年10月,那曲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那曲(黑河)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那曲镇。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西藏的“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 这里是西藏主要的天然牧场,著名的牦牛和野生牦牛就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上,北边,有莽莽昆仑,南面,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逶迤起伏,这一大片土地,是青藏高原的腹心,平均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上,平均气温零下五六度,最冷时达到零下三四十度。草原深处,有许多湖泊,几乎都是内陆湖,水从雪山来,流进草原中,在底处积蓄,变成湖与海。西藏高原上的湖泊,约有一千五百多个,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有著名有纳木措、奇林湖、班戈湖等,面积都在一平方公里以上。湖泊草滩和湖岛,则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铁、铅、锌、错、硫、砂金、煤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山羊、岩羊、捧子、拾荆、野驴、狗熊、褐背地鸦、野鸡、秃鹰、天鹅、黑颈鹤等约百余种。野生植物主要有虫革、贝母、雪莲花等。 那曲县是纯牧业县,牧业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90%以上。牲畜主要有耗牛、绵羊、山羊和马。 该县有3个小型乡镇企业,即建筑合作社、民族鞋帽厂和汽车修配厂。 青藏公路、黑昌公路和黑阿公路交又贯穿县境。全县已有20个区(乡)和195个村通了汽车,交通极为便利。 名土特产品主要有耗牛、藏北绵羊、酥油、干肉、毛绒、虫草、贝母、雪莲花、瑞香狼盖等。还有许多民族手工艺品。 那曲镇是那曲地委、行署所在地,也是县府所在地。人口已达万人。一幢幢崭新楼房矗立在马路两旁,商店、旅馆、银行、邮电、医院、学校等设施齐全。藏北名寺——孝登寺就坐落在镇内。 那曲镇是被西藏列为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此举行,观光群众、各业商贩、嘉宾游客纷纷云集而来。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色织就的锦缎画,旅游者都会在这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
那曲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
地理位置 那曲县位于东经91°12'-93°02',北纬30°31'-31°55',地处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南与当雄县接壤,北与聂荣、安多县相连,东与比如、嘉黎县相靠,西与班戈县毗邻。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东西最大距离23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85公里,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 气候地形特征 那曲县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5℃,气温平均日差16.1°C。1月平均气温-13.2℃,年极端最低气温-41.2℃;7月平均气温9.0℃,年极端最高气温23.60℃;0°C以上持续天数164.5天,年日照时数2846.9小时。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为积雪期和土壤冻结期,年平均霜日103天,7-9月为高原植被生长期。平均年降水量421.9毫米,平均年蒸发量1690.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54%。 境内多山,属高原丘陵地形,河流纵横;盆地地带湖泊星罗棋布,草原富丽壮阔,牛羊肥美;境内也有终年披雪、气势磅礴、景象万千、人迹罕至的高原冰川型雪山。 行政区域 "那曲"是藏文的译音,藏语义为黑色的河流,因怒江上游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那曲古为苏毗部落,是土蕃王朝主要的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唐宋以来为主要交通驿道。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设绛曲基巧(即藏北总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1956年10月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那曲设立基巧办事处,1959年7月6日成立中共那曲县委员会,同年10月7日成立那曲县人民政府。那曲县曾名黑河县,为了不致使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西藏的"黑河县"重名,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 那曲县管辖3个镇、9个乡, 284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 1020个自然村。全县人口728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41人。县城那曲镇与拉萨相距320公里。境内以藏族为主,聚居着藏、汉、回、蒙、门巴、络巴等民族。全县有寺庙、拉康、日处33所,活佛、僧尼1192人。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367万元,第二产业850.24万元,第三产业4923.22万元;牧业总产值8707万元,人均收入1800.71元。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繁荣,商贸兴旺,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电供应充裕,邮电通讯发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一年一度金秋八月在那曲镇城郊隆重举行的"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是藏北最具民族特色的盛会,它以"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集经贸、歌舞、赛马、体育、服饰表演和民俗风情、草原文化、宗教文化、雪山景观旅游为一体,吸引了众多区内外、国内外友好人士和团体旅游观光,考察洽谈。"赛马艺术节"已成为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平台。 那曲县曾被评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县、国家菜蓝子先进县、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区民政工作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全区双拥模范县、两次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先进县。 经济发展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那曲县是纯牧业县,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草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05万平方公里。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绵羊、山羊和马。2000年各类牲畜存栏998876头(只匹),牛羊毛总产量42.9万公斤,山羊绒总产量13万公斤,牛羊皮38万张,牛羊肉总产量543万公斤,奶类总产量560.6万公斤。 二是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铅锌、硫、砂金、水晶、大理石、铜、铬铁、孔雀石、磁铁矿、石墨、卤虫等19种。野生动物68种,哺乳动物28种,野生鸟类32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有:大头羚羊、獐子、水獭、猞猁、野驴、狗熊、天鹅、黑颈颌、斑头鹰等。野生植物189种,可入药的有虫草、贝母、雪连花、红景天等。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藏北第一大水力发电站-查龙电站建在那曲镇东30公里处,装机容量10800千瓦;地热电厂装机容量4000千瓦。 三是区位优势。那曲县是青藏公路(109国道)、黑昌公路(317国道)、那(曲)班(戈)阿(里)公路的交汇点和在建青藏铁路的中转站。那曲镇是地区、县、镇三级人民政府驻地,是藏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通讯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比较优势。 四是文化优势。那曲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独具羌塘文化特色的人文资源和草原、雪山景观文化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五是政策优势。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中央给予西藏的优惠政策,是比内地更具吸引力的优势。 发展思路和重点 发展思路是"牧业立县、三产兴县、开放富县、科教强县、依法治县"。发展重点是五大产业:一是畜产品加工业,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饲养、加工、销售产业链;二是藏药业,要形成采、种、加、销的产业链;三是旅游业,要形成雪山、草原、歌舞、赛马为特色的旅游业;四是矿产资源开发业;五是第三产业,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广泛发动牧民进城,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服务和民族特色市场。要努力形成以畜产品加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群。 那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旖旎的雪山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优良的投资环境,是一块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宝地,近年来又在财税、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那曲县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旅游,考察洽谈,投资开发,共创实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