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机票资讯
  • 城市指南——菏泽
  • 发布日期:2012/6/20 11:49:10
  • 城市简介: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苏、豫、皖三省接壤,辖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864万,面积12228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乡,素有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之称。这里历史人文景观灿烂,境内仍保留着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 孙膑故里、秦王避暑洞等100多处名胜古迹。

     

    菏泽出港航班查询预订/菏泽特价机票

    菏泽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菏泽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牡丹城"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881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菏泽史称“天下之中”,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周、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避暑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  
          
      菏泽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东接沿海港口,西连中原腹地。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在菏泽呈“十”字交汇,105、106、220、327四条国道在境内通过,已建成通车的日照~东明高速,正在建设的济南~菏泽、菏泽~开封高速,即将开工建设的德州~商丘、东明~新乡、徐州~菏泽高速形成“米”字型的陆路交通大枢纽。口岸、海关、国检、集装箱运输中心等涉外机构齐全,口岸实现了与青岛港直通,金融、保险、通讯及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齐全,已初步建设成为以花城、水邑为突出特色的平原森林城市。
      
      菏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粮棉林畜生产基地、全国三个农区畜牧大市和首批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境内煤炭储量281亿吨,正在开发建设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最大、最好、最后一块煤田;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5625万吨、273亿立方米,已成为中原油田重要的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好,现已形成以电力、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林产品加工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化工产品、裘皮服装、果蔬食品、木制工艺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菏泽已被山东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

    【自然环境】

      菏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菏泽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顷,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油、林、畜生产基地。地下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等。开发条件优越,利用前景广阔。 
    【牡丹之乡】

      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品种多至600余个。历史上形成的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菏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国花研究会,系统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自1992年起,我市举办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为宗旨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 每至花会,各种商贸活动、文艺活动珠联璧合,游客如织,商家云集,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牡丹产业已成为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花随人意,四季常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已成为菏泽人的骄傲,并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书画之乡】

      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李眉川等,现代有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等。真正群众性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 业余)校(班)近百处。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
      目前,菏泽的书画产业已形成城市、乡村于一体的网络,如菏泽城内的马海书画产销一条街、曹县邵庄农民书画之乡已初具规模,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该县农民书画作者近2000人,年书画产值达2000多万元。曹州书画院作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建院以来已举办书画展览200多次。

      【戏曲之乡】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是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四平调的发祥地,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四平调和豫剧;曲艺有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传书、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等。其中枣梆系全国仅有的,有“天下第一团”之称。 
      菏泽戏剧历史辉煌,五彩缤纷 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
      菏泽是山东梆子前身曹州梆子的故乡,巨野大姚班和定陶大兴班等古老山东梆子科班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大兴班解放后来到菏泽,定名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1958年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
      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观看了定陶两夹弦《三拉房》剧目,1964年春,朱德委员长观看了柳子戏《向阳人家》等剧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看过菏泽的地方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些剧目如山东梆子《老羊山》、《墙头记》、柳子戏《孙安动本》等,还被拍摄成电视、电影。地方戏曲在历届全国、全省戏剧汇演评比中,多次捧回大奖。
      九十年代,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95年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戏曲汇演获9项奖;1996年排演的现代戏《龙门渡口》(马家振编剧)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省地方戏邀请赛上获12项奖,同时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改编、排演的传统剧目《老羊山》,被山东省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并在全国发行。 
      菏泽市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山东梆子现代戏《山东汉子》,取材于菏泽单县农民孟昭良脚蹬三轮车行程三千里,义送土家族残疾女返回湖南老家的真实事迹。2003年8月进京汇报演出,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金奖及最佳编剧、导演、 音乐、舞美、男、女最佳演员6个单项奖;2004年9月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剧作、导演、音乐设计、表演奖;10月,赴京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献礼演出;2006年,参加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展演。《山东汉子》还曾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大奖及导演、编剧、音乐设计等8个单项一等奖;2005年该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 
      菏泽市枣梆剧团演出的《包公卖官》参加全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演出,并获得九项大奖。
      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社会认可、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如任心才、刘君秋、刘桂荣、刘桂松、李京华、张文英、朱桂芹、王凤云、何西良、马金凤、崔兰田等。
      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任心才先生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在《闯幽州》中饰杨继业,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外他还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奖。 
      中年演员朱桂芹还夺得了第十六届全国戏剧“梅花奖”。青年演员刘翠芳夺得河南“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孙鸿雁、李俊山等9名青年戏剧工作者勇闯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剧擂台赛,并多次捧回大奖。目前,全市现有县区剧团11个,各类民间演出团体200多个。 

      【武术之乡】

      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极拳等达39个之多。解放前菏泽各县大都建有国术馆。 建国后,优秀传统武术艺术得到了弘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 、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郓城宋江武术院、单县民族武术馆、东明东方武术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群众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全市有80%的乡镇,40%的行政村开展有武术健身活动,全市有30多万人参与武术运动,男女老幼习武者到处可见。 近年来,武术馆(校)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优秀人才成批涌现。从菏泽走出较有影响的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交通发展】

      菏泽市交通十分便利。菏泽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日照~菏泽~西安~阿拉山口~荷兰鹿特丹)在这里十字交汇。菏泽公路四通八达,全市通车里程4500公里,105、106、220、327四条国道通贯全境,18条干线和127条县乡级公路纵横交错。市区距济南机场220公里,距郑州机场230公里,距嘉祥机场仅75公里。   菏泽地处四省交界和济南、徐州、郑州、新乡等大中城市的中心位置,是我国承东启西,引南联北的接力站和桥头堡。二是交通便利。京九铁路南北纵贯5个县区,新石铁路东西横穿4个县区,境内铁路总长272公里,地方物资专用线23.2公里。有县级站8处,日通过客车19对;四条国道纵横交错,公路通车里程7649公里。 菏泽市区内现有出租汽车2千多辆,有公共汽车线路18条,乘车非常的方便,能够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的出行需要。 

      【文化教育】

      菏泽教育一缆表:菏泽学院 菏泽新闻学院 菏泽职业交通学院 菏泽职业学院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菏泽音乐学院 菏泽技术学院 菏泽财经学院 菏泽医学院 

      【历史名人】

      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周、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 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张宪周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发展概况】

      菏泽市国民经济正在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菏泽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具体工作指导上,坚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重点发展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2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326.7亿元和292.6亿元; 三次产业40:36: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7亿元;全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其中出口2.9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投资过千万元的在建项目489个。   
      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较快,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在困境中实现较快增长,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企业总体效益明显提高。“商贸兴城、三产兴区”战略成效显著,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专业市场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总量膨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3元和413元,比1997年增长29.9%和68.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64.14亿元,比1997年增长89.9%。   
      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形势日趋稳定。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任务得到较好落实。顺利实施了乡镇规模调整,合乡并镇工作圆满完成。积极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劳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政府提速初见成效。大力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住房商品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在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