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机票资讯
  • 城市指南——嘉兴
  • 发布日期:2012/6/19 14:12:44
  • 城市简介:

    嘉兴嘉兴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党的诞生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宣布成立。
      嘉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市境陆域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76公里,海岸线长121公里,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嘉兴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与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宁波隔湾相望。嘉兴户籍人口333.9万人,下辖南湖区、秀洲区和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五个县(市)。
      嘉兴方言为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与上海话基本差不多。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当年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5030美元。财政总收入165.1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5亿元,增长2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2亿元,增长13.8%。合同利用外资25.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28元,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8952元,分别增长10.1%和11.8%。
      嘉兴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水平列浙江省第三位,仅次于杭州和宁波,所辖五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强。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06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中,嘉兴在国内289个城市中排名第六位。

     

    嘉兴出港航班查询预订/嘉兴特价机票

    嘉兴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地理气候]
      嘉兴市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吴淞高程),其中秀洲区和嘉善北部最为低洼,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间,部分低地2.8米~3.0米。全市有山丘200余个,零散分布在钱塘江杭州湾北岸一线,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点是位于海盐与海宁交界处的高阳山。市境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数千年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嘉兴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季干冷的天气短得多。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2017.0小时。
    出门交通]
      嘉兴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境内,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实现了嘉兴市到所辖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到2010年,嘉兴将投入1000多亿元,基本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届时嘉兴的交通环境将更为改善。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吞吐量已超过1700万吨。嘉兴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拥用全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和国家“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嘉兴发电厂,目前秦山核电站和嘉兴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
    [旅游资源]
      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目前嘉兴拥有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分别是南湖景区、桐乡乌镇景区、嘉善西塘景区、海宁中国皮革城、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海盐南北湖景区、平湖东湖景区。
      嘉兴的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海滨度假区,平湖东湖风景区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嘉兴是一座隽永秀丽的江南水都绿城,域内河流纵横、湖荡密布,自然风光以水乡古镇名,以山海涌潮胜,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一片真山水”海盐南北湖等潮、湖、河、海景观兼得,古运河以及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桐乡乌镇和嘉善西塘等,构成了嘉兴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
      嘉兴的自然风光,以水乡古镇名,以山海涌潮胜。嘉兴市境内大部分地区河湖交错,密如蛛网。埠头系舟,石桥跨渡,人家尽枕河。凡是与水有关的字如汇、埭、圩、浜、港、溪等,城乡用作地名的随处可见。据统计,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6.7亿元,增长24.1%。南湖景区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桐乡乌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海盐百步被评为2005年世界100大旅行必到之地.
    秀洲区和嘉善县的北部多湖泊,梅家荡、莲泗荡、南雁荡、麟瑞湖、相湖、夏墓荡、祥符荡,都是历史上的名湖。雅人高士,结庐湖畔,历久而成名胜的如闻川的税暑亭,相湖的绿萝庄,在今天仍可以使人产生诗意的联想。 
      南湖、南北湖、汾湖为三大名湖。南湖的烟雨,南北湖的集山、湖、海于一体的淡妆之美,汾湖的水云弥漫,都透着一个“秀”字,且无一处不是自然造化所给予的。 
      嘉兴人文古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给嘉兴留下了一笔可贵的人文古迹,古典的建筑风格,古典的历史文化,使嘉兴成为了人文旅游城市。嘉兴主要人文古迹:福严佛教文化苑  ·西塘 ·乌镇 ·安国寺经幢 ·汇源当铺·修真观 ·昭明太子读书处  ·乌将军庙  ·礼耕堂 ·绮园  ·望仙桥 ·西塘·圣堂  ·西塘·东岳庙·药师庵  ·尊闻堂 ·五福桥  ·环秀桥 ·安境桥 ·永宁桥 ·里仁港 ·张乐平纪念馆 ·大云寺·盐官古镇
      2006年旅游业全面兴旺。据统计,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4.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5%和26.5%。其中,接待外国、港澳台游客53万人次,增长22.7%,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接待国内游客15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国内旅游收入1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民风民俗]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
      嘉兴民间习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些风俗习惯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
      嘉兴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几大类。由于嘉兴古代农业发达,稻作习俗和蚕桑习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

    [经济发展]
      2005年发展概况
      2005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6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82亿元,二产增加值681亿元,三产增加值393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总收入135.1亿元,增长1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8亿元,增长2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3亿元,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4%。
      一、农业经济稳中有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畜牧、特种养殖、花卉、优质水果产量大幅增加,旅游观光和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加快,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57.2万亩,同比增长1.4%。全市已建成各类观光休闲农业园区28个。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二、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引导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148.08亿元、利税177.37亿元,分别增长25.7%和23.5%。工业用电量达123亿千瓦时,增长19%。重工业产值887.74亿元,增长27.6%。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增长26%,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3%。品牌工程取得实效,新增中国名牌4个、浙江著名商标20个。
      三、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亿元,增长14%。嘉兴会展中心、综合物流园一期和海宁皮革城迁建一期建成使用,易初莲花、“国美”电器等著名连锁企业入驻嘉兴,江南摩尔、国际中港城等项目加快推进。南湖景区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桐乡乌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6.7亿元,增长24.1%。
      四、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全年引进内资63亿元,增长21%。完成进出口总额99.22亿美元,增长25.2%,居全省第四位。其中出口70.44亿美元,增长38%。全年新批境外企业36家。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748家,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88个。
      五、城乡建设扎实推进。沪杭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全线贯通,嘉善大道、嘉湖大道建成通车,07省道市区段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乍浦港区3个万吨级以上码头,内河国际集装箱港建设开始启动,南郊河工程完成进度的65%。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环东路延伸段等基本完成,小街小巷整治全面推进,完成危旧房拆迁3.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400亩,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启动“数字城管”,市区“三乱”和无牌无证营运三轮车专项整治取得实效。电源电网建设力度加大,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62万千伏安。城乡交通、供水等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建连村到组公路1502公里,全市已有827个行政村开通公交线路;开工建设南郊贯泾港水厂,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新增城市管网供水人口31.5万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年疏浚河道1027.9公里,市区完成16家工业污染和危险源改造、整治任务。“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
      六、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启动建设嘉兴科技城,中科院嘉兴中心微系统所等10个分中心入驻嘉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启动15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15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市科创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海宁纺织新材料基地被新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26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1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就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签定了协议,达成合作意向88项。网上技术市场交易活跃,173个项目签约成交。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平湖、海盐、桐乡通过省级教育强县复评,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初升高比例达到94.1%,普职比为1∶1,高考上线率达到90.7%。嘉兴学院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开工建设,嘉兴城市大学正式成立,全市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6万人。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市新设各类民办学校55所。文艺创作成果丰硕,70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海盐滚灯等7种民间艺术列入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使用。积极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医疗市场开放步伐加快,首家中外合资医院——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开工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强县、镇创建活动,嘉兴籍运动员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5枚金牌。市体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市民健身中心、残疾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动工兴建。全面完成经济普查登记工作,1%人口抽样调查开始启动。气象、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

      发展前景
      2005年,嘉兴农业经济工作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线,切实做好农业的提升、拓展、创新文章,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06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增加值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增长14%,增速连续两年达到两位数。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4.1万亩,总产量119.5万吨。各类设施栽培面积22万亩,优质水果面积13.16万亩,分别新增3.1万亩和2.66万亩。畜牧业和渔业稳定发展,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32万吨和14.27万吨,同比小幅增长。各种新品种进一步推广,优质农产品比重逐年提高。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005年新批农业外资项目39个,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94万美元。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跨区域农业经营取得突破,累计建立市外各类生产基地近300万亩。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建立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28个,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65家,带动农户近12万户。
      三、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本级新建牧业小区5个,全市各类养殖小区达到了27个,其中6个被列为省级示范项目。全市新建沼气工程1556处,新增年处理能力近400万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80万亩次,推广秸秆还田230万亩次,实施重大病虫害无害化处理技术160万亩次,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全年新增绿色食品6个,有18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认证,新建标准化基地88个。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开展畜禽产品流通监管,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检测。
      五、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全市镇(乡)、村全面实施会计委托代理制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组织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试点,全面推行村公益事业资金“一事一议”制度,抓好土地二轮承包完善扫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