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机票资讯
  • 城市指南——吉首城市介绍
  • 发布日期:2012/12/4 9:32:50
  • 城市简介: 

      吉首位于武陵山脉东麓,东连泸溪,南临凤凰,西接花垣,北与保靖、古丈二县毗邻。这里江河纵横交错,山川壮丽,锦绣如画。方圆百十里范围内,有数座奇峰,数十条秀水,还有数不清的溶洞、峡谷和泉流飞瀑,好像一座天然的画厅,千帧万幅,美不胜收。吉首又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奇峰秀水间,一栋栋苗家吊脚楼,一排排轻杨柳,一条条青石和鹅卵石砌成的蜿蜒小道,再加上那悠悠转动的简车,铿锵的苗鼓、醉人的苗舞,使得这里到处都浸透着古朴清雅的神韵。
      古朴的苗寨风光。乾州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苗族古镇。它位于吉首市西约5公里处,四面环山。城外有一道长100余丈的城墙逶迤环绕,城墙是明正德年间修筑的,高约5米,墙边有碧透的万溶江水缓缓流过。城内的古街,是用青石板镶成的,上部盖有灰瓦,瓦檐下的墙顶鄣和墙的翘角头上,绘有各种奇特的古画和立有飞禽走兽的雕塑,那街屋的石门,多用清一色的巨大条石砌成,石门两旁多立有用青石雕凿的石狮。石街、石墙、石门、石狮,组成一幅具有民族风格的水墨画,这就是由石头构成的乾州古城。还有曙光、回光、河西、坪郎寨、新寨、吉斗寨等等,都是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一群群赤足红装的浣纱苗女。就是这无数的苗寨,构成吉首旅游区内独特的古朴风光。
      气势如虹的瀑布。吉首旅游风景区内,有难以数计的泉流飞瀑。其中有的飞流直下,气势雄浑;有的飘飘扬扬,轻柔潇洒。最为壮观的是德夯的流纱瀑布和燕子峡瀑布群。流沙瀑布是中国目前最高的瀑布。它位于吉首西北约30公里处,瀑布高216米。丰水期,滚滚流水从悬崖上飞落深潭,犹如九龙翻滚,气势极为磅礴。枯水时节,流水飘下悬崖,时而如轻纱拂面,时而似珠帘悬挂,婀娜多姿。从正面仰望,瀑布好像从云端飞涌而来,如同银河落九天;从背后观看,瀑布又好像是从一个半圆形的"月亮岩"上飞泻下来的,由于峡谷风大,使得它左右飘忽不定,如浪,如波,变化莫测。
      神奇的溶洞。吉首旅游风景区内,溶洞密布,千奇百怪。现已开发的有堂乐洞、雷公洞、太虚洞等。堂乐洞有“地下迷宫”之美称。它位于吉首市西部,乘车出城,沿湘川公路溯峒河而上10公里即可到。堂乐洞又名“小桃花洞”,因洞外桃花缤纷而得名。洞是由一个主洞和几个支洞组成的,全长约5华里,有三个洞口能自然通风,一条小溪常年潺潺流淌。洞内满目是石柱、石笋、石钟乳、石幔、石花等,密密麻麻,千奇百怪。主要景观有跳鼓台、卧狮坪、相恋坡、雀儿寨、静龙潭、望月楼、接龙桥、石花溪、观音阁、古石琴、仙女散花、送君亭、珊瑚林、千丘田等30余处。
      吉首不仅自然景观清雅雄秀,而且苗族风情十分浓郁。居住在吉首的苗族历史悠久,他们的许多节庆活动、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情趣盎然。 苗族的节庆活动除了与汉族共有的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节外,每年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
      三月三又叫沮明歌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是男女野外对歌,同时也进行农副产品交换。四月八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吃猪”、柳旗舞、接龙舞、鼓舞、猴儿鼓、上刀梯、苗歌对唱及武术、气功表演等。苗家赶秋节在每年立秋的时候举行,是一种庆贺丰收的活动。
      吉首旅游区是一个自然山水和苗族风情独具一帜的旅游风景区,了解中国西南苗族风情和自然山水风光,到此一游,就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愿望。


    吉首出港航班查询预订/吉首特价机票

    吉首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吉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边陲,座落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武陵山区中心腹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道209、319线和省道1828线与枝柳铁路在城区纵横交汇,贯穿全境,是全州乃至四省市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全市土地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总数26万,其中土家族、苗族18.9万,占总人口的72.7%。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3299万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2%、19.3%和6.4%。  
      吉首市地形地貌以中低山、低山为主,境内山峰林立,溪河纵横,溶洞广布;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湖南省桐油、茶油、烟叶、生姜、柑桔、药材的重要产区。
      吉首市被誉为武陵山区的明珠城市。这里不仅有湖南省十大风景区之一的德夯风景区,还有堪称一绝的中国公路奇观枣矮寨公路奇观。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座落在城南砂子坳的吉首大学以其独具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和民俗风情的园林风光成为吉首市区一处最美丽的风景。吉首又是一座“湘泉城”,位于北郊振武营的湘泉集团酿出享誉中外的中国名酒枣“湘泉”酒、“酒鬼”酒。
      1994年吉首市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享受地州级经济管理权限;1997年又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列为9个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点市之一。近年来,吉首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发展民族经济这个中心,大胆推行各项改革试验,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出台了20多项关于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改革措施和配套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形成了以烟、酒、化工为龙头的新的工业格局和以桠柑、山羊、烟叶、蔬菜为支柱产业的新的农业体系。吉首市同时充分利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先后开辟了家电、小工业品、成衣、水果、副食等12大专业批发市场,全省商业网点营业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年交易额在16亿元以上。
      吉首市作为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新崛起的发展中民族城市,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6年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建市之初的9平方公里扩展到1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也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城区道路从4公里增加到75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已达85%以上。
      近年来,吉首市抓住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和湘西州建州四十周年的历史机遇,兴建了一批以扩大城市规模和容量,拉开城市骨架,展开城市布局的5大类29个城建项目。如5公里长、40米宽,总投资4880万元的人民南路续建工程和总长度97米、投资280万元的团结路十字路口过街人行天桥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确良胜利竣工,不仅为城市布局开拓了新天地,而且也给吉首市区增添了又一道亮丽风景。与此同时,还投入资金4.7亿元,实施了16个涉及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如投资2亿元的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是目前湘西州最大的电力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成,使吉首市35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增加到7座,总容量达到23万千伏安。吉首市有自来水厂3座,日供水能力8.5万吨。全市已开通了程控电话2.8万门,并实现了移动电话全国漫游,无线寻呼全省联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吉首市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也在不断发展。全市现有大中专院校17所,中学15年,小学220所,医院19所。市内先后修建了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和民族体育中心。市内建有3家电视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吉首市先后被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1998年吉首市抓住国家启动内需,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良好机遇,启动了市政道路、城市供水、安居工程、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市场建设等6大类21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0多亿元。目前,投资3.7亿元的省道1828线改造工程和西环路建设、二水厂扩建、安居工程已经开工。正在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州计划“笼子”的项目17个,拟争取和筹措资金6.5亿元。
      从“九五”规划到2010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吉首市实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和“八七”扶贫攻坚战备,稳定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吉首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纲要和远景的主要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计划达到15.68亿元,年递增18%。2010年规划达到55亿元,年递增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0年达到1.87亿元,年均递增10.3%,2010年计划达到3.3亿元,年递增7.3%;第二产业增加值2000年计划达到6.28亿元,年递增18.7%,2010年规划达到22亿元,年递增15%;第三产业增加值2000年计划达到7.55亿元,年递增20.5%,2010年规划达到29.7亿元,年递增16.6%。到2010年在1995年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总量翻三番。
      国内贸易: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0年计划达到14.4亿元,年递增18.5%,2010年规划达到25.7亿元,年递增10%。集市贸易成交额2000年计划达到10亿元,年递增18.2%,到2010年有较大发展。
      外经外贸:着重于招商引资方面,2000年计划累计引进外资1000万美元。三资企业达10家以上。2010年规划累计引进资金20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000年计划达到2000万美元,2010年规划达到4000万美元。
      财政收支:2000年计划财政收入达到1.75亿元,年递增12%,2010年规划财政收入达到5.4亿元,年均递增12%。
      科技教育: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0年计划达到40%,2010年规划达到50%以上。2000年基本实现“普九”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10年在巩固提高“普九”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幅度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城乡人民生活:200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5000元以上。农民人平年纯收入2000年计划达到1800元,2010年规划达到3000元。
      到2010年在城市建设、交通、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通讯、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