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万里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九江之间,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有江南明珠之称。1950年建市,是湖北省最早批准的两个省辖市之一。1993年2月,黄石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同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黄石港口对外籍船舶开放。全市现辖大冶市和四个城区,总面积18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27平方公里。 黄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藏有能源、黑色金属、有色及贵重金属、非金属矿有4大类53种,探明储量有31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品类的28%。蕴藏以铜、铁、煤、锰、钨、金、银、石灰石、大理石最为著名,产量大,品位高,被誉为“江南聚宝盆”,使黄石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基地之一,悠久的冶炼历史更使之著称于世。 黄石不仅在历史上是华夏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近代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和水泥故乡,而且在战争年代是红色革命根据地。1927年周恩来、贺龙到黄石发动700余人参军,投身南昌起义。1928年,何长工、程子华等拿下了大冶县城,被党中央称之为“模范的大冶兵暴”。1930年彭德怀率红五军第四纵队与五纵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黄石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设时期,毛泽东、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胡耀邦、宋平、吴邦国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多次亲临黄石视察, 对黄石的建设和发展极为重视。50年代,黄石是国家建设的60个重点城市之一,60年代,又是国家建设的80个重点城市之一。进入80年代,黄石一直是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科技与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服务社会化、机构改革等多项改革试点城市,90年代已成为湖北省沿江开放的大城市。 景点推荐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阳新县城区北郊竹林湖畔的卧虎山上,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其规模为湖北之首,国内第三。陵园以纪念碑、纪念馆、烈士纪念堂、九烈士墓地、正气亭、国防园六大工程为主体组成。陵园陈列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彭德怀、何长工、滕代远、郭沫若、程子华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及其在鄂东南革命实践纪实;有湘鄂赣21个市、县502位烈士的生平事迹;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图片资料,已被国家民政部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黄石市国防教育和中小学德育基地。 仙岛湖观光度假旅游区 仙岛湖位于阳新县王英镇,幕阜山北麓,距阳新县城48公里,旅游区面积180平方公里,水域32平方公里,1002个岛屿似群星璀璨落玉盘。仙岛湖植被优良,物种群集,空气负离子浓度1010个/立方厘米,湖水能见度达5米,盛夏日均气温25度左右,冬日8度左右,且湖岸岩洞成群,洞内成溪。仙岛湖饱经沧桑巨变。唐代洛宾王归隐陵寝圣迹依存,明末嘉靖甲寅岁“飞来钟”保存完好,“灵通仙岛”石碑字迹分明。 磁湖风景区名胜旅游区 磁湖位于黄石市区中心,现有水面8.4平方公里,岸线曲折,秀丽清新,因“湖边多磁石”而得名。磁湖的主要景点有睡美人、鲢鱼墩、澄月岛、逸趣园、映趣园、野趣园等。磁湖景区内,山形峻峭,水域纵横,山环水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东方山风景旅游区 东方山位于黄石市区西部,由走马寨、曼倩垴、揽胜垴三大主峰组成。三峰鼎足而立,各具特色。东方山山不高而树茂林深,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草、木本植物繁多,森林覆盖率面积达90%以上,是黄石城区中最大的林区。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郊、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处的金湖之畔。据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座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开采和冶炼的古铜矿遗址。 |
黄石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
地理位置 拥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称号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境内村村通公路,对外通往全国各地,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市区北 黄石市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拔860米,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拔8.7米。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湾,下迄阳新县天马岭,全长76.87公里,市境内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还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马湖、葛湖、荆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为阳新境内的富水水系,富水河发源于通山,由西向东,注入长江,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内阳新长81公里。 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内岩溶地貌发育,溶洞众多,很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间盆地。岗地坡度一般较为平缓,沿江一带标高较低。 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区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拔18-50米之间。 黄石市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性质良好,这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黄石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 人口状况 一、总人口 2005年年底全市总人口为252.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239.9 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总人口与2000年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247.75 万人相比,增加了5.05万人,增长2.04 %;年平均增加 1.01万人,年平均增长0.41%。 二、就业和失业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业人口140万人,比上年底净增加 1.7 万人;城镇就业人口77.3万人,比上年底净增加2.8万人;城镇失业人口5.7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个百分点。 三、城乡构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25.4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7.39万人,占总人口的50.39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为13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2.14 %; 女性为120.98万人,占总人口的47.8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8.9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性别比下降了1.61个百分点。 五、年龄构成 全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4.05万人,占总人口的21.38 %;15-64岁的人口为182.47万人,占总人口的72.1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28万人,占总人口的 6.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52.42万人,占总人口的99.85%;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0.38万人,占总人口的0.15%。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1万人,增长了2.0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长了18.75 %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602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9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同口径相比,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775人。 八、家庭户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户74.6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51.6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7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2人,农村为3.8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47人,城镇减少0.03人,农村减少0.33人,家庭户规模向小户型转变。 九、自然增长率 2005年全市总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 %,自然增长率4.16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个百分点, 死亡率上升0.55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 。 十、全市人口的分布 全市7个县(市、区)(含开发区)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 区 总人口 常住人口 全市 252.8 239.9 阳新县 97.11 86.06 大冶市 88.88 83.10 市区 66.81 70.74 黄石港 17.86 19.60 西塞山 24.82 26.4 下陆区 11.06 11.15 铁山区 6.77 6.71 开发区 6.30 6.88 历史沿革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随后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办事处、湖北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黄石市在此基础上过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归黄石市。 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 唐虞之世,市地属二苗。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民国16年(1927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民国27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民国31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民国37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辖黄石市。 黄石地区的气候特征 黄石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陆面多为矿山群,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黄石年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时数的31℅-63℅。境内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17米。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冬寒期短,水热条件优越,有利农作物生长。 但由于大气环流、地形、季节变换,气候各要素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强风、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黄石市辖4个市辖区(黄石港、西塞山、下陆、铁山)、1个县(阳新县),代管1个县级市(大冶市)。全市共有48个乡级单位(20个街道、27个镇、1个乡)。 黄石市 面积4576平方千米,人口255万人(2004年)。 黄石港区 面积 30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邮编435000。区人民政府驻磁湖路。 西塞山区 面积 100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邮编435001。区人民政府驻医院街。 下陆区 面积 69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邮编435005。区人民政府驻石明甲。 铁山区 面积 28平方千米,人口 6万人。邮编435006。区人民政府驻广友路。 大冶市 面积1566平方千米,人口89万人。邮编435100。市人民政府驻东岳路街道。 阳新县 面积2783平方千米,人口99万人。邮编435200。县人民政府驻兴国镇。 黄石地处楚头吴尾,雄居长江中游南岸,襟江怀湖,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创建"楚天杯"为契机,以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以实施"洁绿亮美"工程为动力,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从1999年的"城建改革年"到2000年的"城市建设年"、再到2001年的"城市管理年",一年一个主题,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经过几年的努力,黄石城市面貌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 今日黄石,街道宽阔平坦,市容整洁有序,广场芳草如茵,青山掩映绿水,夜景斑斓迷人,令人流连忘返,初步展现了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 城市功能跃上新台阶。近年来,我们围绕实现黄石由中等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跨越在内的"三大跨越"的目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实施了30多项重点工程,一是实施了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先后拓宽改造了迎宾大道、湖滨路、沿湖路、磁湖路等十多条城市道路,新建了桂林路,启动了快速路建设工程,全面拉开了大城市的城市道路格局,提高了道路等级标准,增强了道路通行能力,使人均道路面积由1998年的8.86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初的9.2平方米,增长3.78%,步入省内同等城市的较好水平。二是构筑了一批城市配套设施。配合城市路网的拓宽改造延伸,我们对城市排水管道实行了雨污分离,供电、通信线路进行了统一下埋,新建了日处理能力16万吨的磁湖污水截流、日供水60万吨的花湖水厂一期、填埋期限20年的西塞垃圾处理场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调整新增了一批城市公交线路,更新了一大批新式空调公交客运车辆,到2001年使城市排水管网密度比98年增长1.15%,达5.57公里;污水处理率比98年增长30.91%,达48.9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增长20.22%,达79.4%;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增长4.12%,达12.18标台。处于全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三是提高了城市绿化品位。三年来,我们先后新建了迎宾广场、人民广场、湖滨绿化长廊等一大批城市广场绿地,全市新增绿化面积达380多万元平方米,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0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35%,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色敞开空间。同时,随着堤路结合、城市电网改造、城市现代化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和电视大楼等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总投资4500万元磁湖路三期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的下陆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总投资4800万元的大泉路二期拓宽改造工程在年底前按量化目标要求基本竣工;磁湖污水截流一期、花湖水厂一期、西塞垃圾处理场基本竣工;李家坊立交桥的,李家坊隧道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完成,我市大城市的道路格局初步拉开,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城市环境展现新面貌。二年来,我市以"楚天杯"创建活动为契机,以实施洁绿亮美工程为载体,开展了城市管理年的活动,使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一是城市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我市加大了市容整治、拆墙透绿力度,实施了畅通工程,共粉饰临街楼宇600余栋,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广告招牌近千处,14.4万平方米,取缔市中心电麻木车170余辆及临街不具备经营条件,污染环境的修理、加工业、餐饮业门店100多个,更新了广场路、交通路、劳动路人行道彩块3万多平方米,今年又在天津路更换了高档次的花岗石人行道,设置了盲人道,取缔搬迁了15处马路市场,新建集贸市场12个,营造了良好的市容景观和市场秩序、交通秩序;通过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改造了38条道路的路灯,达8000余盏,发动社会单位采取反射灯、电脑喷绘灯箱、霓虹灯等现代灯光技术,亮化城市楼宇190栋,桥梁6座、建设了20多处亮化景点和30余个跨街彩虹,300余处灯箱广告,并在磁湖建起高达108米、20米两处彩色喷泉和人民广场滨湖大型音乐彩喷,形成交相辉映、流光溢彩的城市夜环境;通过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依法查处了层层转包、违法分包、"阴阳"合同、"同体"监理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事件234起,以及会同公安部门打击干扰建筑工地施工黑势力20余起,营造了较好的城市投资环境。二是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我市在"楚天杯"创建活动中,还按照显山露水,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针对磁湖、青山湖水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采取投资与投劳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市各单位参与扒堤埂、拆违章、清淤泥、敞湖面的整治活动,并对环湖岸线进行护砌,、挑起栈台、建起漂台、组织绿化、改善了水质,美化了环境;为保护黄荆山的自然环境,有计划地关闭了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14处,关停了华新集团红旗水泥厂等一批工业炉窑;针对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开展环境污染治理达标活动,使全市757家污染企业95%以上达到治理标准,氰化物、铅、粉尘、烟尘排放量比"八五"末下降58%、33%和18%。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均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三是市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今年以来,我市在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的过程中,开展了优秀住宅小区创建活动,通过清垃圾、拆违章、疏沟渠、布景点、建绿地、修道路、强化物业管理,逐步改变社区环境,使城市管理向小街小巷居民区延伸,仅通过消灭暴露垃圾消号法的专项治理,共消灭暴露垃圾5万余吨,拆除小区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创建绿化达标居委会、工厂、学校300余个,改造泥巴路17.5万平方米,实施了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有磁湖社区、锦苑小区等5个小区列入省级优秀住宅小区行列。住宅小区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市民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提高,也为文明社区的创建构筑了物质平台。 城市格局展现新形象。在"楚天杯"创建活动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的要求,结合城市功能的调整,一是加大了城市规划编制的力度。先后完成了《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经建设部专家组评审与正式批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城市规划需要,增补完成了海拔100米以上1:1000航测数字化地形图100多平方公里;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对石灰窑区、下陆、铁山区的分区规划进行了初审;城市绿地、环卫设施、城市公交、市区加油(气)站、城市燃气等专业规划已完成编制并报审,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等专业规划已完成编制,并经省厅评审;青山湖绿化广场、中窑湾片改造等67项修建性详规已经完成;沿湖路、老下陆、团城山地区排水管网和青山湖污水管网及沈下路北侧等控制性详规已编制完成并报审。为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市规划局抓紧编制完成了东方山、西塞山风景区规划,全面启动了沿江景观规划工作,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规体系的完善,和一大批规划成果的涌现,为新世纪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描绘了蓝图。二是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加快了功能区调整步伐。对胜阳港中心商贸区内的锅厂、一轴、造纸等厂矿企业实行了"退二进三"或整体搬迁,启动了中窑湾老城区改造工程;划定了西塞冶金电力化工业区内新建西塞电厂的红线;精心打造了市经济开发区和花湖商贸区的城市基础设施,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以及长江桥头大型商贸批发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是城乡一体化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整体推进的战略,以中心镇、口子镇、试点镇为突破口,坚持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严格管理三者并重,努力构筑以市区为中心,大冶、阳新为两翼,中心集镇为支点的城乡一体化城镇网络格局。完成了所有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40%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其中:还地桥等5个乡镇还完成了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先后投入资金5.62亿元,新建了一大批乡镇基础设施,目前乡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道路长度达到353公里,道路硬化率达85%,乡镇自来水厂21个,供水普及率达79%。乡镇住宅面积达921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达18平方米。特别是还地桥、灵乡、陈贵、龙港、保安、富池等试点镇和中心镇,基本实现了供电、邮电、通信、环卫、公交、消防、教育、文化、卫生设施的配套。仅移民建镇一项,就争取国家资金1亿多元,完成36个民垸的搬迁,新建了一批有地方特色、风格迥异的居民区。与此同时,陈贵等一批乡、镇严格规划管理,整顿镇容乡貌,加大交通秩序整治、市场规范、环境卫生管理力度,营造了一批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地域风格和文化品味,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相统一、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其中:还地桥、富池被纳入省级试点镇,陈贵、灵乡、保安、金山店、河口,龙港被列入市级试点镇,还地桥、灵乡两镇一举夺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方案。 城建市场形成新机制。两年来,我市结合"楚天杯"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城建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5大市场化运作新机制。一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监理维护项目招投标机制。从98年开始,我市建筑工程项目及监理项目全部进入公开招投标,99-2000年,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了公开招投标。今年,又实行了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卫服务、道路管理"四位一体"公开招投标。98至2000年,累计招标项目383个,招标金额10.67亿元。二是城建企业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竞争机制,2000年,建设系统37家国有企业全部实行改组改制,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格局。三是城建事业公司化企业运作新机制。今年我市所有的基础设施维护、环卫服务、绿化养护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企业化运转的维护服务公司和规范化的公司化运作。四是城市房地产项目市场化交易新机制。通过住房制度改革以及住房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的转变,我市适时地建立起了房地产一级交易和二级交易市场,使房地产交易由隐形转向公开、公平、公正,98年以来,房地产交易2.5万起,交易额达57亿元。五是建立了市场化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机制。通过成立城建投资公司和建立城建专项资金,以及市区两级分担的办法,还有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共用于城市建设资金近30亿元。而且,在实施城市维护、养护、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改传统的维护按人头拨付为按招标标的拨付,建立城市维护费用以费养事拨付新机制,不但使年维护费用节省30%,而且提高了城建职工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活力。 今日黄石,融江城之伟岸、山城之雄峻、水乡之灵秀于一体,以她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风貌而倍受世人瞩目。黄石未来不是梦,未来黄石更辉煌。黄石人民正在奋力建设黄石、美化家园,可以坚信,黄石这颗"江南明珠"将会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