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机票资讯
  • 城市指南——长春
  • 发布日期:2012/6/27 13:34:04
  • 城市简介: 
    旅游景点:文化广场太阳鸟、人民广场、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净月高尔夫球场、皓月清真寺、胜利公园、动植物园、长影世纪城、净月潭风景区、卡伦湖风景区、长春世界风景园、长春文庙、般若寺、

     

    长春出港航班查询预订/长春特价机票

    长春到广州打折机票查询预订

    长春城市机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

     

    城市详细资料:

    【长春简介】

      长春史建于公元前2000年是肃慎国的第二个王都,当时是惠(秽)族(秽族,肃慎一支)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合在一起那个字)”,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最早长春历史,所以三个七组成的“喜”也是应该是现在长春的简称。

      后来在公元前约1800年时惠、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族(后融入渤海,满族的前身),当时成为得汇(德惠)国,改“喜都”为“何龙(合隆)城”,后来建立扶余国由于此时与中原的东汉文化开始交流,道教传入扶余所以把国都又改称“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上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建的。

      一直到唐朝开元时期,长春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这里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这里已经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北邵(渤海)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此时这里还是北邵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公元1115年契丹逐渐强大,这里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所以把这里改成为以契丹王子的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后来在公元1234年女真人在这里崛起,把这里改回祖先的“隆州城”又称“白龙府”,作为国都,并在北面建立了军事重地黄龙府,之后迁都中都(北京)后,把这里改称“宽城府”,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的国教,全民信仰,宽城成为东方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句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后来蒙古强大起来,攻占宽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就下令将这里的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把废墟所有的一切又挖地三尺,移为平地,所以今天基本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明朝后期女真逐渐强大,建立大清国,后来长白山成为满族祭祖的圣地,在原来古城的西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来到这个驿站时也发现这里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1865年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到1883年,人口达9万余人。

      1896年帝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建起俄国人居住区。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帝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于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长春。但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的魔爪又伸入长春,使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南关(老城)、朝阳(新城)、宽城(老城)、二道(东城)、绿园(西城)、双阳(新城)六个主城区,经开、高新、净月、汽车城四大开发区和榆树、九台、德惠三个市及农安县,有汉、满、回、壮、朝鲜、蒙古、锡伯等三十七个民族。全市总面积20565平方公里,总人口798.4万,市区面积490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27.6万。

      长春素有“汽车城”、“电影城”、“科技文化城”、“大学之城”、“森林城”、“雕塑城”的美誉,是中国汽车、电影、光学、生物制药、轨道客车等行业的发源地。坐落在长春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科研生产基地,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现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长春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商品率均居全国大城市之首;长春科技教育基础雄厚,拥有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二所,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一百多个,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二十多位,在光学电子、激光技术、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坐落在长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为弘扬电影文化,长春市政府自九二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电影节,邀请国内外电影界知名人士和电影厂商汇聚长春,共创电影辉煌;长春的绿化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市区绿化覆盖率达百分之三十八,夏季绿树成荫,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一派北国风光。著名的净月潭森林旅游区总面积近二百平方公里,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市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开辟有十多条旅游热线。长春是沿边开放城市,享受国家沿海开放城市有关优惠政策。长春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拥有国际、国内航线三十四条,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已同世界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长途电话直拨和图文传送。九八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鼓励国内投资、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纷纷来长春投资兴业。目前,长春地区已有外商投资企业二千多家。已同日本的仙台、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小石城、加拿大的温泽等十一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关系。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在全国城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五十强中排名第十六位,列入中国投资环境四十优,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行政副省级城市。长春还是东北亚的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千年古都的丰韵,面向新世纪,长春将以千年古都更加开放的形象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国际大都市!!!

         长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地处中国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春经过不断的发展建设,在发展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工农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兴旺、科技教育事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全国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被国内外朋友誉为“汽车城”、“森林城”、“电影城”和“科技文化城”。    长春有森林城的美誉,城市绿化覆盖率近40%,列全国大城市前列。夏日,这里满目葱绿,气候清爽宜人,是海内外游客避暑度假和观光旅游的胜地。冬季则银妆素裹,玉树琼花,是欣赏冰雪艺术,进行滑雪、滑冰、高台冰坡、冰帆、雪橇等旅游活动的佳境。2007年1月28日至2月3日,长春还举办了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长春市的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侯类型。东部和南部虽距海洋不远,但由于长白山地的阻档,消弱了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为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畅通无阻,各季风的势力影响很大,故气候特点:全年温度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最佳旅游时间为春秋两季。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温度变化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为4.6℃,冬季1月份最冷,最低气温达零下36.5℃,平均气温为零下17.2℃;夏季7月份最热,最高气温达38℃,平均气温为23℃。

            长春的“市花”是君子兰。几乎家家户户都栽培着这种来自宫廷的名花。这种花古朴庄重,花十分端庄艳丽,有一种古雅的美,是中国花卉中少见的一族。著名的人民大街两侧,高大的树林整齐地排列着,街口的石阶上,种植着一畦一畦的鲜花,满街飘香。

        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中外闻名的 “国际汽车城”,号称“坐在轮子上的城市”。著名的中国一汽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现代化汽车科研生产基地,产品主要有轿车和中重型载重卡车,2004年产销已超过一百万辆。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成为国内三大车展之一。
        长春还是我国著名的“粮仓”,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长春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高粱。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集中启动了大成玉米、清真皓月、吉林德大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这些加快了我市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1.1万吨,比上年增加130.9万吨。全年畜牧业产值达15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1%。
        长春是中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城”。作为国家“科教兴国”先进城市之一,现有高等院校27所,其中由5 所部属院校合并而成的新吉林大学,占地面积57平方公里,在校全日制学生4.5万人,是目前我国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之一。全市有100多所科研、技术开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长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光学电子、精密仪器、激光技术、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和汽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目前,长春依托光电产业和医药产业的特色优势,正在全力建设国家生物制药高科技产业基地,打造长春中国光电信息产业基地。
        长春工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长春的客车、摩托车、拖拉机等工业也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长春客车厂是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车、地铁客车科研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全国运行的铁路客车中,有近60%是长春客车厂生产的。此外,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
        长春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乘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东风,已逐渐成为工农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兴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科技教育事业发达的城市。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85元,比上年增长12.6%。 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将重点建设汽车、农产品加工、科教文化“三个基地”,壮大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十大重点产业,努力把长春建设成为适合企业发展、适应人才建业、适宜市民居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长春自然状况详情】

      自然地理位置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 °05’~45 °15’;东经124 °18’~127 °02’。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截至2005年中,总人口72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15万人,居住着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壮等46个民族。
        长春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势平坦,便利交通。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对发展长春经济十分有利。
        长春地区自然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地表形态
        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35.23%,高台地占5.77%。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阶地占7.5%,湖积平原占3.1%。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
        西部微倾斜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西侧,中长铁路以西,长春市纺织厂以北,海拔220米。蔡家沟河水从台地中间流过,经第二苗辅、大房身水库、新月屯和宋家洼子,在两甲堡附近注入伊通河。蔡家沟河水宽浅,谷坡缓慢,地面比降小于5‰,复杂程度为4级至5级,宜于建筑。绿园区坐落在这里,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
        东部微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东侧,海拔220米至230米,坡度多在30′至1°之间,复杂程度为4级至6级,是市中心区和铁北建筑区的所在地。受3条浅谷切割,地面呈微波起伏状。一是头道沟浅谷。长约4公里,河水源于胜利公园西侧,形成了胜利公园风景区。经光复路,过吉长铁路,在长春市钢厂北侧注入伊通河。二是二道沟浅谷。长约5公里,河水源于第一机床厂西侧,形成了的北公园风景区,经铁北公园,在长春市冶炼厂北侧注入伊通河。三是南湖沟浅谷,有3条源流,汇流处建有人工湖,形成了南湖风景区。经人工湖,过人民大街,穿越动植物公园,在永安桥东侧注入伊通河。
        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两则,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个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由一系列宽浅的坳沟组成;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两条浅谷组成。这里地势起伏明显,坡度1°至2°,复杂程度7级至8级,不宜建筑。
    东南部强切割台地区。位于刁家山一带,面积不大。这里坳沟密集,正在发育,切割较强,切割密度在4公里/公里2以上,切割深度达10米至15米,地面复杂程度为9级,不宜建筑。个别坳沟已修筑了塘坝,灌溉附近农田和菜地。
        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区。位于伊通河河谷平原北段,由泛滥平原和一级阶地组成,是二道河子、八里堡建筑区所在地。伊通河曲流发育,曲流带宽600米,弯曲系数1.5,河床下切成槽形,明显偏于河谷西侧。西侧平原狭窄,陡坡明显,高达3米左右。东侧平原宽阔,向西倾斜,与河漫滩逐渐过渡,形成一级阶地,无明显陡坎,海拔仅190米。这里排水不良,常受洪水威胁,沿河筑有河堤。该区地势低洼,建筑基础薄弱,地基一般需要打到下伏基岩。
        东南部轻切割河谷平原区。位于伊通河河谷平原南段,比北段地势稍高,海拔200米左右。地表形态与北段相似,只是多河迹糊和低洼湿地,并有许多支流小溪,小溪下切造成深达4米至5米的陡壁河槽,建有水库,形成了新立城水库风景区,是长春地区的主要水源地貌。

        季风气候
        长春市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
        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
        季风显著,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
        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

        行政建置
        长春市现辖朝阳、南关、宽城、绿园、二道、双阳6个区,榆树、九台、德惠、农安4个县(市),及16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14个: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长春长江路经济开发区、长春工业经济开发区、德惠经济开发区、长春双阳经济开发区、长春绿园经济开发区、长春东湖经济开发区、长春合隆经济开发区、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长春二道经济开发区、长春南关都市经济开发区、榆树环城工业集中区、农安工业集中区。

      【长春历史沿革】

      长春土名宽城子。关于长春地名的由来,从一些地理资料记载,有如下说法: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此种说法,《满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在此,进一步说明,此种说法“并不能断言这就是长春一名的出处”;持同种说法的《辽史》《吉林通志》也有记载。“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证,其结论为:“长春这个地名,是以花使命名的。远在辽金时期,长春这一带生着许多乘技纷披,花团锦簇的‘长春’花,也就是蔷薇科野生月季花,月季花从古至今,一直叫长春花,是由月月开花而得名的......。”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此外,《吉林地志》(民国二年版)和《增订吉林地理纪要》(民国二十年版)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因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三说,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于是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夏至周为肃慎地(亦日稷慎);汉晋时期为扶馀国的属地;南北朝为高句丽的北境;隋代和唐初期为高句丽的扶馀城辖境;唐中、末期属于渤海扶馀府的辖境;辽属东京道龙州的黄龙府;金归上京路济州(金代济州后改隆州);元为开元路属境;明为三万卫,后属蒙古科尔沁部;清初为内蒙古郭尔罗斯旗地,此地一直为蒙古游牧之地未被开垦,直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招山东农民开垦。

      清政府嘉庆5年(1800年)于新生城地方设“长春厅”。,设理事通判、巡检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务,隶属于吉林将军;清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所由新生城迁至宽城子,仍名长春厅;光绪七年(1881年)政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仍隶属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将军为行省,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改为长春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长春县划属吉林省吉长道所辖;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长春市政筹备处;同年废道制,此时仍保留长春县制,隶属吉林省,为一等县。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立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析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同长春县均隶属于吉林省。

      1948年10月18日,长春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2年撤销长春县,并入长春市。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8月,长春直辖市改为吉林省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1955年,长春市设10个区,即长春、头道沟、南、朝阳、二道河子、宽城子、兴隆山、大屯、范家店、净月,其中后4个区是农村区,市内6个区有52条街,农村区有1个镇、43个乡、164个村。1957年6月,调整城内为5个区,即朝阳、宽城、南关、二逍河子、郊区,全市改划为19个街、6个镇人民公社、97个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将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长春市管辖;是年,长春市面积2O369平千米,其中长春市4个区面积146.76平方千米,郊区和5个县面积20222.24平方千米。长春市有3572496人。

      1966年1月,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新成立的德惠专区领辖。1969年7月,撤销德惠专区建制,该专区所管辖的5个县划归长春市管辖;是年,长春市内设立5个区、26个街,郊区设立2个镇、17个人民公社。

         2002年
        预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50亿元,超本届政府计划15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97年的0.73%提高到1.14%。全口径财政收入107.5亿元,超计划22.5亿元,比1997年增长1.2倍;五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404.8亿元,年均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120亿元,比1997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7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76亿元,超计划176亿元,年均增长24.7%。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5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9.7%。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7年的21.1∶41.5∶37.4调整到12.8∶45.4∶4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77户,五年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860.8亿元;一汽等30户重点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市比重83.9%;汽车、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四大主导行业占全市比重88.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比1997年增长4.7倍。
        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2.6倍;五年累计引进外资20.7亿美元,引进内资420亿元。
        “长春·中国光谷”高标准起步,2002年,全市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90亿元,比1997年增长2倍,光电子信息企业已发展到220户。
        完成了长春信息港建设工程,政务信息化、社会公众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发展迅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1%,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0.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8%和13%。全市新建续建投资规模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22个,大成、德大集团均实现翻番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7%,利润增长28.8%,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0.2,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37.2部,每万人拥有私人轿车100辆、电脑1400台,日均“上网”32万人(次),年出境2万人(次),人均体育用地2.07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倍多。

        2003年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34.8亿元,增长22.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9.6亿元,增长21.6%。
        工业实现增加值542.3亿元,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增长24.1%。
         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1/3。
        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增长10.5%;实现增加值446亿元,增长20%,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3.3%,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内资145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9.8%和16.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2亿美元,增长80.7%,其中出口15.5亿美元,增长21.9%。

        2004年
        预计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54.2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712亿元,增长13.4%。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产业增势良好,产值分别增长30.4%、36.7%和33.4%。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增长1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非国有投资增长37%,占全部投资的55%,提高4个百分点。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308个,其中超10亿元的21个。
        积极打造新的项目建设载体,长春光电子国家产业基地正式得到批准,长春生物医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新增2563户和29594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5亿元,实缴税金28.8亿元,均增长20%。
        合同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增长2.3倍。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增长20%。引进内资项目454个,实际利用内资166亿元,增长14.5%。

        2005年
        预计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75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12.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84.8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712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4亿美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00亿元,增长0.9倍,年均增长14%。“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0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53.3亿元,增长2.3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6亿美元,增长2.2倍。累计引进内资750.3亿元,增长8.4倍。
        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九五”时期的14.3:43.2:42.5调整到10.7:46.8:42.5。全市产值超亿元和超10亿元的企业分别发展到113户和13户。
        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3%提高到46%。
        在长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15户增至40户,引进投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295个,新批“三资企业”613家,外贸出口企业由200户增加到356户,出口市场由70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到140个。

        2006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10.6亿元,增长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1亿元,增长46.1%;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8元,增长12.8%。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125亿元,增长20.3%;实现利润68.4亿元,增长55.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5%,提高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22.7%。
        固定资产投资净增300亿元,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1位,前移2位。开工建设项目1994个,其中超亿元255个,新开工1594个。非国有投资592亿元,净增22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6.5%,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9家,引进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33个、超8000万元的内资项目133个,引进英荷壳牌、美国AB、上海宝钢等一批知名企业,新增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引进内资253.8亿元。进出口总额完成52.3亿美元,增长15.1%。生产总值增长26.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实际利用内资增长3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52.5%、90%、79%和55.5%。引进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9个、超8000万元的内资项目103个,分别占总数的57.6%和79.2%。县域工业集中区引进超千万元的项目27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