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几家国内酒店曝出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新闻后,民航业同样遭遇了信息泄露案件。有旅客在购买机票之后,收到犯罪分子以106开头号码发送的虚假退票短信,并通过短信内的虚假400客服电话进一步套取旅客银行卡账户密码,造成资金损失。目前大多数报道关注的焦点在于,旅客信息是在哪个环节被泄露的。笔者认为,保护旅客个人信息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此次事件中最需要引起注意的却是订票环节的技术手段。如果单纯试图从信息保密的角度减少此类案件,恐怕会陷入防不胜防的境地。
手机短信尽管非常方便,但其技术水平较低的特性决定了犯罪分子同样容易利用短信进行诈骗。对于普通旅客而言,往往只能通过号码判断其真假。例如在上述案件中,如果犯罪分子没有利用106开头的号码发送短信、400开头的电话接收咨询,那么欺骗性将大打折扣,旅客也不会那么容易上当受骗。问题在于,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特殊号码的短信和电话非常容易伪装。如果民航业售票渠道仅仅通过特殊的号码发送短信进行确认或提供语音服务,那么等于为犯罪分子假冒官方信息降低了技术门槛。更何况,大部分诈骗短信是非指向性的,犯罪分子只需要扩大信息发送范围,不需要明确哪些旅客刚刚购买了特价机票。以犯罪分子可以轻松发送上万条的垃圾短信计算,每天只需碰到一个刚刚购买过机票的旅客,就有可能通过诈骗获利——这种非指向性的诈骗短信根本不需要掌握旅客购票的个人信息。综合来看,短信诈骗技术的低门槛导致其难以杜绝,旅客个人信息泄露只是这条犯罪途径中一个小环节,以此入手难以从整体上有效减少诈骗行为。
因此,除了强化旅客信息保密的意识外,民航售票也更应该进行技术升级,让售票和确认的过程不易被模仿,接受语音服务的电话号码也应当更加统一和易于确认。以目前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为例,如果机票是通过手机APP的方式进行销售和确认的,并且明确提示不要轻信短信和非官方客服号码,犯罪分子伪造官方信息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旅客也不会那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从最新的技术看,新一代苹果手机已经具备识别个人指纹技术,如果能够在机票销售中引入此类高科技确认手段,同样会对易于模仿的低技术手段形成挤出效应。
总之,在这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竞赛中,单靠严防死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积极推动自身技术进步,才能实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更多航空信息尽在易购商旅网www.eeegooo.com,为您提供最新航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