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空常识
  • 城市指南——三门峡城市介绍
  • 发布日期:2012/12/31 12:10:09
  • 城市简介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相连,南与南阳相接,北靠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依潼关与陕西省相邻,现辖灵宝市、义马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和湖滨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  
      三门峡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胜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壮丽河山,在这里巧妙地结合与展现。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车马坑群、荆山轩辕黄帝陵、战国时代的秦赵会盟台、老子著《道德经》处函谷关、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还有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豫西窑洞民俗旅游点、三面环水的黄河游览区、风景名胜亚武山、陕县甘山森林公园、避署胜地温泉风景区、屹立于滔滔黄河中的中流砥柱、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坝。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烂漫的山花遍及城乡。主要旅游线路黄河游,开辟于1986年4月,至今已举办过五届国际黄河旅游节。“黄河之旅”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14条旅游专线之一,推向国际市场。旅游季节,乘船游览在碧波荡漾的黄河之中,既可观赏“黄河落天走东海”的磅礴气势和沿岸的乡土风光,又可感受船行柳梢、鱼跃水面的神话境界。 游黄河,览胜景,五州并肩共振兴;开三门,迎宾朋,四海携手共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已与国内15个城市及日本的北上市、澳大利亚的墨累桥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已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三门峡正以奋发进取的姿态迎接二十一世纪。
      三门峡市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以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而闻名中外。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经过四十年的辛勤建设,三门峡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西部边陲,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明珠。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辖3县(陕县、渑池、卢氏)、2市(义马、灵宝)、1区(湖滨),总人口213万,其中市区人口23.5万,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的第一面,为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庙底沟文化遗址和西周虢国国君墓地出土了大量的历史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文化观赏价值。 演绎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故事的古秦赵会盟台,秦孝公据关抗敌的函谷关和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及函谷关的望气台、孟尝君出关的鸡鸣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经过修葺,又出新韵,每年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  
      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 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风光旖旎、 景观险胜、古迹遍步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

    三门峡出港航班查询预订/三门峡特价机票

    三门峡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现辖3县(渑池县、陕县、卢氏县)、2市(义马市、灵宝市)、1区(湖滨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

      三门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公元前21—前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府,汉武帝设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陕州专署,195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市。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这里是东汉“关西孔子”杨震,唐朝贤相姚崇,唐朝宫廷文人上官仪、上官婉儿,宋代诗人魏野,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的故里,也是“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重要历史典故的发生地。老子在函谷关太初宫著就《道德经》,黄帝、大禹、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司马光等历代名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郭沫若、贺敬之、郭小川等现代文人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或诗篇。

      三门峡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这里东临洛阳,西望西安,是古代两京锁钥的战略要地。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310、209国道境内纵横交汇,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连接豫晋两省,建设中的郑(州)西(安)快速客运铁路穿越全境,即将实施的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打开豫西南大通道,是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交通枢纽。通讯设施齐全,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城乡,IP宽带网快捷便利。

      三门峡地形多样,环境宜人。地形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海拔2413.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脑峰是河南省最高峰。年平均气温13.2℃,形成了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市域生态和谐,森林覆盖率35.49%,有甘山、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到这里栖息越冬,被誉为“天鹅之城”,凸显北方自然山水城市特色。

      三门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矿藏6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上国家储量平衡表33种,保有储量居省前三位的31种。其中,黄(金)、白(铝)、黑(煤)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探明储量360多吨,铝土矿储量1.3亿吨,煤炭预测储量11亿吨。高山苹果驰名中外,灵宝大枣久负盛名;仰韶杏全国独有,牛心柿饼是古代贡品;木耳、猴头、核桃、板栗、猕猴桃等土特产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西南山区是“三步一药”的天然中药库,中药材1500多种;“三门峡”牌烟叶闻名遐迩,有“代云烟”的美誉。灵宝苹果、大枣、杜仲和卢氏连翘、木耳、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目前在全国省辖市中最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大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能源、煤化工、铝工业、黄金生产加工、林果业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和九大产业链,区域特色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全市GDP达到3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0.16亿元,增长2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3亿元,增长39.5%。原煤产量2328万吨,电力装机230万千瓦,电解铝产能21.2万吨,黄金年产量1.5吨,浓缩果汁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位(软饮料11.88万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2005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大专院校1所,普通、职业中专13所。2005年,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4309人,比上年增加985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8011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65万人。高中在校学生18.27万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初中在校学生12.85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99.95%;小学在校学生19.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2005年,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攻关计划项目72项,引进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32项;有4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有16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科技厅和三门峡市科技局专家鉴定;承担省级科研项目27项;获准省级科技成果登记5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艺馆1个,文化馆6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在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上,我市参赛剧目《虢都遗恨》荣获文华大奖第一名。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末,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有线电视用户达18.38万户。

      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92个,病床位6382张,卫生从业人员9811人,卫生技术人员7913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率达77.37%。新创甲级卫生所20所,全市民营医院增加到5所。卫生系统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新扩建了传染病医院,购置了紧急救援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游业发展方兴未艾。著名景区(点)有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空相寺、黄帝铸鼎原、三门峡大坝、仰韶大峡谷、白天鹅观赏区、豫西天井窑院、陕州风景区、温泉疗养区、卢氏山水等,已成为国家旅游局向国内外市场推介的“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中国“王朝街道”之旅的主要城市之一。旅游产业迅速壮大。2005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27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21家,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7940人次,比上年增长58.5%;旅游外汇收入227.8万美元,增长22.3%;接待国内旅游者337.80万人次,增长26.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64亿元,增长22.1%。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9‰,人口出生率为9.08‰。全市年末总人口221.8万人。其中市镇人口87.1万人,占39.3%;乡村人口134.7万人,占60.7%。全市有少数民族32个,人口1.4万余人。

      面对新世纪的大好发展机遇,勤劳勇敢的黄河儿女,勇于开拓的三门峡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对外开放、依托提升、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中流砥柱的伟大精神,用智慧的双手,去描绘三门峡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