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简介: |
日喀则市位于拉萨以西250多公里的年楚河和雅鲁藏布江汇合处,海拔3800米,总人口8.2万,是西藏第二大城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称日喀则地区为后藏,而日喀则为后藏的首府,是日喀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 日喀则一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今天日喀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旅游者从日喀则西行可至阿里,南去可到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和尼泊尔,北往直达那曲,东至拉萨、山南。 古老的日喀则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名的江孜白居寺、萨迦寺、平措林寺、觉囊寺和帕拉庄园,以及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均分散在它的周围。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展佛节、跳神节,夏鲁寺的西姆钦波节和藏戏演出,均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于世。 日喀则以其古老的文化、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目前,日喀则的城市建设在内地如江苏、上海、四川、山东等地的大力支援下,已逐渐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商品琳琅满目,交通发达,人们安居乐业。 日喀则还是通往尼泊尔、可攀登珠峰的交通要道,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往日喀则旅游。 |
日喀则到广州特价机票查询预订
城市详细资料: |
地理状况 日喀则市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历代班禅驻锡地,后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地委、行署所在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交汇的冲积平原。东依西藏首府拉萨。介于东经88°3’—89°8’,到纬29°7’—29°9’之间。东临仁布县,西北连谢通门县,西南靠萨迦县,南接白朗县、江孜县,北依南木林县。南北最大纵距7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18.4公里。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行政区划边雄乡、聂日雄乡、曲布雄乡、曲美乡、东嘎乡、江当乡、年木乡、联乡、纳尔乡10个乡,城北办事处、城南办事处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9.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75万人。居民中藏族人口占97%,另有汉、回、满等13个少数民族。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流经辖区115公里,年楚河、湘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另有纵横交织的季节性河流37条。境内海拔3840—6646米。气候温凉寒冷,具有明显的季风和干旱、半干旱等高原性气候,是夏季避暑旅游胜地。 历史沿革 在西藏吐蕃王朝前为苏毗部落,强盛一时。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征服各部落,统一了西藏,称“耶如”,属“后藏”(历史上前藏称‘卫’,后藏称‘藏’)。13世纪中叶,元朝为了便于对西藏的统治,将西藏分为13个万户,日喀则属秋米万户。帕竹王朝时期取消万户制,设日喀则宗。19世纪初,西藏嘎厦政府将日喀则宗提升为“基宗”(总管宗,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下设16个宗和30多个独立奚卡(庄园)。1951年国家成立了由宗政府和班禅大师的堪厅政府官员参加的日喀则、江孜两个分工委,1956年日喀则分工委改为“基巧”办事外。1959年民主改革设日喀则县,属日喀则专署管辖。1964年日喀则、江孜专区合并,1986年撤销日喀则县设立日喀则市。 城市特点 日喀则是班禅的驻锡地,地面文物丰富,民俗民建具有鲜明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藏汉建筑异彩纷呈,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日喀则建城已有600年历史,相传8世纪时,藏王赤松德赞清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耶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传播佛法。这位高僧从孟加拉进入西藏时曾预言雪域的中心,将在拉萨,其次在年麦(日喀则)。此后,虔诚的宗教徒便在尼玛山设宗,从而逐步发展成为后藏的中心。15世纪中叶,宗喀吧弟子一民世达赖根敦珠巴在尼玛山下主持兴建了扎什伦布寺,为以后日喀则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日喀则的古建筑既保持了藏式建筑风格,又吸收了汉族的建筑艺术,其中成尤以寺庙为最,有1447年修建的扎什伦布寺,有14世纪初修建的旧宗遗址,有11世纪修建的夏鲁寺,有1429年修建的俄尔寺,有1548年修建的安贡寺等各其特色的多教派寺庙16座。藏式民宅遍布城乡,风格独特多样,内涵丰富多样。日喀则是小城市、大农村;素有西藏“粮仓”之称。 城市现状 日喀则是一座高原风光旅游城市,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距号称“第二敦煌”的萨迦寺150公里,距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300公里,是登山探险、雪山观光的大本营,是通往阿里神山、圣湖的必经之路。有高、中、低档饭店、宾馆、招待所,开辟了东至拉萨,南至亚东、樟木,口岸、西于阿里,北至那曲草原的旅游专线。日喀则市工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现有工业企业10家,年产值3888万元,年财政收入1800万元。乡镇企业42个,年产值9861.23万元。农业总产值18088万元,城乡人均纯收入2457.3元。林地面积244475.88亩,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市。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青岛路、上海路、山东路、珠峰路、四川路、科技路、拉萨路等18条主要街道;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程控交换,光缆传输。完成了由青岛市援建的日喀则市贸易市场楼,修建了日喀则市页数加工厂,新建了2处菜市场、3个加油站、5个液化气站,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共有131所小学,3所中学,在校学生137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近10年来市政建设发展迅猛,总投资数亿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日喀则市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区建设之初是围绕扎什伦布寺扩大展开来,建设用地多分布在建设条件较好的一级地,随后在二、三级古地上发展。城市功能变由单一向综合发展。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基本围绕扎寺这一主题展开,同时又要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层次上的保护,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突出重点的方法,对重点文物单位(点、扎寺、新宫、民族宗教事务所、宗山遗址),历史旧风貌轴(线:贡觉林路——几吉郎卡路——青海路两面侧),城北风貌藏式建筑风貌区(面)进行重点监护。历史风貌轴两侧的建筑要体现藏式风格,通过这条轴线将城北藏式风貌与保护点联成一线,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1995年,日喀则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情况。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日喀则市2010年总体规划》,新一轮总体规划与布局是以几吉朗卡——贡党林路和扎德西路——扎德东路为界,将城区规划调整为三个组团式的规划结构,即南、中、北三个组团。北组团是日喀则市老城区,分布有大片藏居住建筑、扎什伦布寺、日喀则市人民政府、东风林卡等用地,是最能体现藏式建筑风貌的区域;北组团的东北部是规划的城市工业区;北组团向东发展,结合旧藏式居住区的改造,发展成为旅游、居住、商贸、体育等各项设施集中分布的中心综合区。中组团是日喀则市的新区,分布着大量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用地,是日喀则市行政、文化、商贸、工业综合区;中组团向东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南组团分布着绝大多数的特殊用地,仓储用地,分布有新宫和南郊公园;南组团将重点发展成为商品流通和货物的集散、转运、流通中心,同时结合新宫和南郊公园,在附近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保护古城的文化遗产,对城市的防洪也进行了重点规划。日喀则市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 |